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虽然他永远地走了,然而,他的崇高形象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在为数不多的鲁迅生前照片上,我们仍可目睹这位文化斗士的风采。《鲁迅在上海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的鲁迅形象尤为栩栩如生。这组照片就是在1936年10月8日拍摄的。它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它记录了鲁迅对中国未来新兴木刻界的扶助、关怀和友谊,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是个人永远不被发现。鲁迅从西方文化中将个性主义引入中国,他终生是一个坚定的个性主义者,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后新时期"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三种文化思潮的颠覆消解,其一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其二是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其三是世俗主义思潮.但是鲁迅终究是无法消解的,区别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作家如沈从文、曹禺等,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年,鲁迅与狐苏文化的比较研究仍有新的开辟,并发生了研究重点的转移;由与黄金时代作家的比较移向与白银时代作家的比较,而鲁迅与苏俄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尤见深度,鲁迅与东欧文化的比较研究集中在与密茨凯维支、显克微支的比较研究上;与北欧文化的比较研究集中戌易卜生的比较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是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文化传统,但又不是唯一的文化传统,这就意味着鲁迅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蜿蜒起伏的。鲁迅研究者总希望鲁迅一直热着,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龙头老大,只要坐上鲁迅研究这班车,就会青云直上,成为永远的先锋派,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一个文化巨人的名字,永远写在中国的历史上。他品格崇高,智慧超群,文笔独秀;他是中国良知的符号,激励有良知的中国人。鲁迅先生走了,但人民深深怀念他。正如他所说的:"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鲁迅活在活人的心中。我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个姓周的家庭,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周,乡下人,她以自学修得能够看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具自由意志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人”。鲁迅的超世俗化 ,决定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一种人格标尺和价值参照 ,鲁迅将永远属于“现在时态” ,永远与人类的追求同在。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绪所在,在鲁迅作品中凝聚着他灵魂深处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本文从童年经验、乡情、乡土文化、漂泊体验等几个层面,探讨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直译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硕  倪艳笑 《天中学刊》2003,18(6):81-84
鲁迅的直译理论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特定文化转型期的产物,它力图以异邦新声实现救亡图存,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原质的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评价鲁迅的直译理论不是探讨翻译的等值,而是考察翻译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标志性人物,是惟一具有思想家气度的文学家。鲁迅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开创性,以及思想影响的历史穿透性,确立了他的这种标志性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阿随貌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道具,然而在小说中这只叭儿狗却因其"阿随"的名字,承载了一定的文化意义。阿随在《伤逝》的最后已经成为了涓生这样的新的知识分子永远摆脱不了的两种负累的象征,即经济上的负累和因对家庭、社会反叛所招致的不幸而产生的道德上和情感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王雷 《文教资料》2008,(36):39-40
方言在国人心目中,在各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在很多指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特殊的文化传承发展中,是永远消除不了的.它既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也体现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本文就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昊越文人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无限接近却又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的话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关于国民性改造、中西方文化碰撞等话题的论争几乎从未停息。文章从个体、群体、文化与时代关系等角度,揭示走近鲁迅其人其文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如何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确证自身乃至民族身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文化心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的现代作家,他们的文化心理在二、三十年代文坛上各具一定的代表性。从文化目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文化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深入比较,他们小说创作中所彰显的文化心理既各具特色,又时时相通,与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鲁迅思想研究是学界长盛不衰的课题,但是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逐步深入地了解,我们对为之关联的鲁迅思想必有新的可探索的视角。本文试图从中日文化的角度,剖析鲁迅思想形成的外来因素。特别指出鲁迅的思想在中日交流关系中主要形成了改造国民性意识,拿来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野草》中的时空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探讨《野草》中的时空操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为鲁迅的思想、心境和想象力决定了《野草》时空描写的主导风格,其时空转换方式则表现了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心理时空的意义上同鲁迅的文化视野相融合。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文艺理论上推崇白描,在创作实践上运用最多最出色的笔法是白描。鲁迅小说的白描是继承、借鉴中外文化传统的产物,具有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鲁迅小说“白描”笔法所表达的越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心态诸方面尤为夺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