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你读对了吗?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为一些字的读音而困惑,也经常听见一些同学因念错音而闹了笑话,如:将"中岁颇好道"中的"好"h劋o念成了"h儯o",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称"(ch埁n)念成了"ch叆ng"……因将音读错,从而造成了解意上的困难,也无法品读作品深邃的意境了。  相似文献   

2.
一、现象点击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唉,这节课上得真吃力,学生一点也不配合,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思维一点也跟不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师生之间一唱一和,一节课在顺畅流利中"默契"完成,其他学生成了"沉默的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中经常听人抱怨:"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我多么想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啊!"也经常听一些父母倾诉:"孩子性格内向比较容易吃亏,要是孩子能外向一些就好了。"的确,"性格内向"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话题,也是许多人"心中永远的痛"。由于社会文化对外向性格的偏爱以及人们对内向性格的误解,许多人非常不希望自  相似文献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减负与增效"也如同当年孟夫子面临的两难选择同样摆在我们面前.在两难选择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常常"舍鱼而取熊掌",为了"夯实"基础知识,经常是口若悬河的"一言堂";为了"提高"基本技能,经常是机械重复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对我们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太粗心!"不少教师自己也经常对学生说":你呀,就是粗心!"真的是孩子太"粗心"了吗?我仔  相似文献   

6.
厦门老年大学是一所"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大学。经常担当厦门特区的很多重大演出,也经常举办书画、摄影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员们通过学习,掌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数学经常会应用"运动"的观点解决问题,这一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及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总会感觉困难.笔者对以下涉及"动"与"定"的三类问题做了思考,现将思考奉呈各位,敬请指正.一、一维形态下的"动"与"定"一维形态的"动"与"定"是高中数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也是高考中的重头戏.在平面几何与函数中经常遇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含参问题讨论.此类问题常常就是设置几个定量,  相似文献   

8.
"约法三章"的典故可谓尽人皆知。而在我家,也经常上演"约法三章"的现代版——主人公有两位:我和孙女摇摇。摇摇在学校里是少先队大队长,在班里是班长,所以她在家里也总想当"家长",屡次三番想"篡权",表现之一就是经常与我"约法三章",以期抓住我的"小辫子",从  相似文献   

9.
经常有记者问我:"请问你有什么个人爱好?"早年我经常被这样的提问堵在那里。后来我有经验了,接口就回答:"没什么。"其实,怎么会没有什么爱好呢?只是因为说不清。个人爱好既不是大众爱好,也并非流行时尚,这一点许多人不懂。很多记者希望你的回答是"登山""打网球"或者"开车"  相似文献   

10.
挖一方池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人们谈论现实和理想的关系时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可见,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是经常发生的,也是根本无法避免的。作为教师,我们也经常遭遇教育理想同教育现实相冲突的情形。面对如此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呢?梭罗先生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写道:"如果  相似文献   

11.
杨立行 《家长》2014,(4):36-37
正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也经常和孩子唠叨?你是不是也经常向孩子抱怨?你是不是也经常把孩子的不足挂在嘴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因为你正在给孩子"自我设限"。跳蚤效应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把一只跳蚤放入玻璃杯中,跳蚤轻而易举地就跳了出来,生物学家又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它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被撞。后来,这只跳蚤逐渐变"聪明"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生物学家取下盖子,跳蚤  相似文献   

12.
邱燕华 《教育》2011,(21):43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计算时容易出错,与家长交流时也经常听到:"我家孩子太粗心了,回答问题时算式列对了,却还是算错。"不少家长认为,计算相对容易些,不用多思考。就连很多学生也觉得,计算太简单了,一听就会。可是,当计算时还  相似文献   

13.
一、懒惰的表现状态1.行为上的懒惰:懒惰的孩子非常好辨认,因为懒惰的行为很典型,我们经常会听到"你怎么又没有完成作业?""你的作业怎么写的,乱七八糟的。""这个孩子太懒了,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收拾"等等,懒惰让孩子们产生了依赖和拖拉的现象,做事情磨磨蹭蹭,经常不写作业,或者记不清楚作业留的是什么,对于自己的穿着和自己的东西也经常是一塌糊涂,自己的东西从不爱惜,经常丢三落四的,并且也不以为然。懒惰的孩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爷爷今年五十六岁了,身体很棒,性格也很开朗。爷爷的老伙计们都喜欢叫他"老顽童"。爷爷对我也是宠爱有加,不过我做错了事情,爷爷也会狠狠地批评我。他经常说":宠吃,宠穿,但是不宠没规矩。"怎么样,我的爷爷很好吧!对了,忘记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的爷爷很爱喝酒哟,只要一沾酒,结果就是一个字:醉。为这事,奶奶经常和爷爷吵架。  相似文献   

15.
小熊习惯写错别字,经常作业本上错字满篇,每次都能让梅花鹿老师大跌眼镜。小熊经常把"脸上"写成"险上",把"也"写成"为"。还有一次,更搞笑,梅花鹿老师读小熊作文里的一个句子:"小公鸡觉得大(天)好太(大),也是小乌(鸟)的家。"这是什么乱七八糟啊,简直读不通!梅花  相似文献   

16.
眼镜去哪儿     
罗秋宇 《新作文》2014,(Z2):15-15
<正>爸爸的"眼镜去哪儿"虽然不如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大江南北,但也能说得上是"远近闻名"呢!爸爸的眼睛高度近视,整天戴着一副眼镜,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我曾经非常羡慕呢!爸爸的眼镜也有离开眼睛的时候,比如洗澡啦、睡觉啦……离开了眼镜的爸爸就变成了"睁眼的瞎子"。更糟糕的是,爸爸似乎有老年健忘症,经常忘记把眼镜搁在哪儿了。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听见爸爸说:"眼  相似文献   

17.
汉语虚词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复音词往往由词组转化而来。双音节副词"时常"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词义的虚化,也涉及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过程。"时""常"在各自的语义发展中分别获得了"经常"义,在汉语复音化的推动下,"时"与"常"在频繁的语境共现中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一个表"经常"义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出现,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上述两项数值差异明显,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和学生的两种状况,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那中国学生的不提问是如何养成的呢?调查和分析称,有些学生不愿提问是怕自己提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状况,在感叹世事弄人的同时可能很少有人去探究其根本缘由,经常会用"幸运"一言以蔽之。在育人实践中此类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一直让人头痛的"问题班级"突然间成了校园里的"样板集体",家庭和班队中的一些"叛逆头目"一时间也会蜕变成"行为的模范"……惊喜与感慨之余不禁常常暗自剖析其根源而无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经常提出一些与文本无关的问题或作"惊人"的解读,这些"不速之客"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奇与惊喜,也常常让我们与遗憾相遇.当"意外"发生时,平时经常说的轻飘飘的教育机智,不见踪影,只留下"惊慌失措",无法享受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形成的乐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确"'意外'也能够成为华彩"的意识,运用教学机智四两拨千斤,把意外转化为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