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善若水     
丁淦林老师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也是我敬仰的新闻学界的泰斗。《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丁老师一生的写照。我读研究生的3年,也就是1993年至1996年,当属丁老师最显达之时:任复旦新闻学院院长,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但是,丁老师从来没有给我院长  相似文献   

2.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与《新闻三昧》十年的深情,以表笔者对它的一番感激之情。当然也感谢编辑教师为我们办了这么一本好杂志,且越办越好。生活中的“朋友”。我是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新闻三昧》相识的,读文科又喜好文字的我一下子跟《新闻三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们再没有分离过。我视它为“老师”,更把它当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尽管这十年来我搬了好几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接近书本的目的和态度,大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 以我自己的情形来说,由于出身浙东农村,童少年时期都在家乡的泥土气息里度过,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是一个私塾式的国民小学。老师指定的课外读物不外《幼学故事琼林》和《古文观止》之类;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老师禁读的小说书,特别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封神榜》,因为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我敬佩崇拜的对象。猜想想,《三国演义》里面的猛张飞,他在战场上根戈一声怒吼,竟能使桥下的水吓得倒流,何等威武;《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能够摇身七十二变,翻个筋斗有十万八千里,该有多么令人吃惊;《封神榜》里面的哪吒太子,踩起风火轮,行走如飞,实在惬意非凡。因此,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简直成为我的伙伴。当时虽然并  相似文献   

4.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业务》七、八期上几篇关于帮助工人通讯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个工人通讯员来说,读起来特别亲切。我亲身感受到报社同志对我的帮助。我是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北京日报的编辑来工厂给我们讲过新闻知识,同时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报纸工作的意见,最近还开了通讯员新闻学习班,我参加了听课。工人日报对我厂工人通讯员也很关心,报社总编辑也来过工厂同我们谈心,还指定专  相似文献   

5.
郑彤 《新闻天地》2004,(12):48-50
国庆长假过后的第三天,即10月10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李万寅老师和我采写的通讯《家市的秋收》,受到了广大读和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我的自述     
王益 《出版史料》2004,(1):48-52
1933年,我没满16岁,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初三。那时离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已有14年,我们的语文课(那时叫国文课)还尽教些《古文观止》上的东西,引起了同学的不满。有些同学怂恿我向老师作些表示,让我在上课时提出质问:“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潮流’?”我傻里傻气地照办了。老  相似文献   

7.
蒋昱思 《青年记者》2012,(33):97-98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新闻"微"茶座》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第一遍是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范以锦老师以"新闻学生茶座"为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连载",我以碎片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9.
正一、创作需要具备两种积累影视剧创作需要具备两种积累:读书和采访。我比较熟悉的两位编剧老师是这两方面的代表,刘和平读了太多太多的书,高满堂走了太多太多的路。2005年,我和高满堂合作《闯关东》,那时候基本上是沿着东北三省、山东一路采访过来;合作《温州一家人》时,到温州不下十几次,然后我们还沿着温商在世界  相似文献   

10.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11.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每期文章都仔细阅读。2015年第2期看到了《不灭的星火》一文后,我一口气读完,稍作休息又读第二遍,对老伴说:"要是能有一本《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这本书该多好啊。"老伴也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李双双》电影长大的,李双双和孙喜旺是咱最崇拜的人了。在她表妹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和老伴特别感谢《档案春秋》,感谢作者老老夏,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12.
自贵刊由吴建中博士主持的《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刊出以来,每次收到《图书馆杂志》,“新视野”便成了我最先抢读的栏目。《对话》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每一场对话都是当前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引人入胜,一年多来的仔细阅读,的确受益不浅。以前,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我们仅是将目  相似文献   

13.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4.
杨军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20-I0020
我拜读了胡宗祥老师的《还是底片最放心》一文,有些不同看法与胡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6.
年丰先生是我的老师。这不是谦虚。说来话长: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阶段,我就经常在我们镇邮局阅报栏里,读到《荆州报》上一个叫周扬帆的人的诗歌。因为听说此人在荆州,这也是离我最近的一个诗人。我那时正是在周扬帆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下.萌动了写诗的欲望。这是不可否认的;多年前,我就在我的散文集《小镇逝水录》中提到过此事。本土作家对本土作者的感染.胜过外头任何大作家。原因一是亲切。二是乡土气味相投。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相似文献   

20.
记叙文是每个孩子小学作文的第一堂课,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等作文,如何将人物写活、写出彩、写传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将人物写好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岁月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