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诗经》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生命意识,在表现理想方面,有表现理想爱情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政治的,在抒发激情方面,有抒发爱国激情的,有抒发热恋激情的,有抒发反抗激情的,有抒发惋惜之情的,在想象丰富方面,有的就生活展开想象,有的就显象展开想象,有的就禽鸟展开想象,有的就祭祀展开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郭启宏剧作的母题是对历代知识分子人格构成及悲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并进而分析郭启宏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与现实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教师的技能化培训,而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完整性并使之走向完美境界,就必须完善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在帮助学生完整地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生命的内涵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肉体是人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健康的心灵必须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精神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以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人之成为人,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存在,还要使生命有意义,要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活着》中,余华通过对富贵一生经历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幸,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7.
《老人与海》生动刻画出一位真正硬汉的形象,在圣地亚哥形象塑造上,作者为这个人物灌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伦理观念,从而导致了人物在生命伦理观念上的混乱。圣地亚哥身上既有对个人力量的崇拜,也有人类社会中的温情伦理。两种观念的混淆,从而诞生了圣地亚哥这位生活在伦理夹缝中的硬汉,本文就将从生命伦理范畴对《老人与海》和圣地亚哥形象进行浅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解读《约伯记》实际上是倾听约伯与上帝的对话,倾听生命本真在天人之际的伟大言说。《约伯记》对神性的领悟,是在崇高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他者,实现对无限、对永恒的沟通与整合。爱默生曾对启示作过如下解说:“我们藉由‘启示’一词来辨识灵魂的告白及自性本质的表白,启示通常经  相似文献   

9.
1.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尊重、欣赏生命的不完美。 2.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相似文献   

10.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1.
每个生命都是美丽的花朵,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应当是纯粹而严肃的。莫言的小说《蛙》以超现实的表现形式刻画了一群狂热渴望生育,却在生命的意义面前陷入迷茫的人群,更在他们与主体意志对抗的过程中深刻展现出人们在面对生命时的尴尬与不安,进而一步步引导人们在探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2.
侯朝峰 《文教资料》2008,(17):30-32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不仅介绍了丰富的捕鲸知识,更以捕鲸背后的文化意蕴、捕鲸者的归宿,寄寓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他不但谴责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以对捕鲸者的众生像的描绘、对捕鲸背后文化意蕴的探讨,挖掘了人类私欲膨胀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根源,以潜在的话语构筑了没有私欲、消除利已主义思想、复归自然人性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诞生的著名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孤独的反义是团结。"而众所周知,孤独带着极强的隔绝与疏离意味,那么团结即代表着沟通与理解。因此,我们亦可得知,孤独的实质实则为爱的缺失、理解的缺失以及信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翠姨是萧红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她悲剧性的命运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自身性格的含蓄矜持和封建婚俗制度的摧残。翠姨自戕式的毁灭之路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意义。《小城三月》叙事方式独特,以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我"的口吻讲述翠姨的故事,同时,又间或跳入翠姨的内心世界,实现叙述人称的"跳角"。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对翠姨启蒙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补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本节课努力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8.
曹禺创作的戏剧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很难找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懦弱无能、内心忧郁、不能自救、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悲剧人物,《雷雨》中的周萍就是这样一个"懦弱型"的男子形象。  相似文献   

19.
《兰亭集序》一文中关于生死观的讨论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比较敏感又难懂的。怎样在课堂上对学生情感进行正确引导,给学生传递生命教育的正能量,这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分析莫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从叙事视角、历史情怀和个体生命三个层面可以发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评论界给了莫言很多称谓,但莫言本人始终坚持着自我创作,通过他的小说,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正在努力地实践着自我的艺术追求、努力地去探寻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莫言小说的内在生命,也是作家自我精神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