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末时期,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以日本为典范,宣扬“西学”对日本社会变革影响的言论,对中国当时学习日本活动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在运动开始之后,传教士又作出了消极的反应,担心日本对中国可能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华大规模投资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本文就接触到的一些资料,谈谈甲午战争对日本在华投资的影响。就教于读者。一,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华投资的概况日本在华投资实际开始于中国甲午战争之后的1897年以后。甲午战前日本在华投资与各国相比实际上等于零。据中国海关报告,1897年前在华的日本公司不足50家,在华日侨不足一千人。运输业方面,日本船只仅在六个中国口岸往来,共80万吨。工业方面,唯一的是在上海与华人合伙开设的一个轧棉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征服和灭亡中华民族,实行“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策略,继伪满洲国之后,在日军占领区扶植了诸多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而在中国华北的察哈尔、绥远二省以及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伪蒙疆政权,就是其中的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成事变后,把中国140多万平方公里(辽、吉、黑、热四省)的锦绣河山,3200万人民完全践踏在关东军的铁蹄之下。为了将已经沦陷的东北变为实质性的“日本领土”,他们采取了“以华制华”的方针,抬出了梦想多年重登龙座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傀儡,建立了一个脱离中国本土的“独立国家”——“满洲国”。日本人在东北约有100万左右(含日本移民),为什么平均一个日本人能统治30多个中国人呢?研究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奴役、掠夺的罪行历史,可以总结出他们进行殖民统治的种种手法。  相似文献   

6.
日本制造卢沟桥战事,企图一举亡华,然后霸占东亚,全世界都谴责日本的暴行,抗日援华席卷全球。本文记述了世界反侵略大会将全世界都动员起来的丰功伟绩,使日本获得了人类文明的"刽子手"的称号,使全世界认识到中国是一爱好和平的国家,也是一个不能用武力征服的民族,对中国义勇抗战倍加称赞,一致预言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正义性,从来无人置疑,就连汉奸汪精卫也曾理智地认为,日本“穷凶极恶,侵略中国”。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叛国投敌,并在南京建立了公开充当日本帝国主义帮凶和鹰犬的伪政权——汪记“国民政府”呢?本文就南京伪国民政府出现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政策的产物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虽然顺利侵占了武汉,但此时它的弱点明显地暴露出来:经过我国军民十五个月的奋勇抵抗,日本兵力大量消耗;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军队日趋分散;由于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是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深重的灾难。中学历史教材,无论是大纲本《中国近代现代史》,还是新课标《历史》必修一,都要讲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如旅顺、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汉奸政权;经济上“以战养战”大肆掠夺资源;思想上则推行奴化教育。泯灭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三四十年代日本对华宗教政策刘朝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战火延伸到中国内地,占领了我国大片领土。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本在占领区极力推行思想奴化政策,利用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本文以日本在华宗教活动为出发点,从六个方...  相似文献   

10.
珍珠港事件之后中美两国结盟,固然是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致,但美国院外援华集团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美有意推动院外游说以争取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院外游说"与美国社会内部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社会运动结合,形成了最初的美国"院外援华集团".院外援华集团的活动,推动了美国对华援助由言论到行动,从经济援助发展到军事援助.但院外援华集团在美国对华援助决策上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辅助性的.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日美术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中日美术交流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中国从先生转变为了学生。这既反映出国人向外学习的开放态度,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意识。在此背景下,金城积极开拓中日美术交流的新格局,以集团形式组织中国美术家与日本进行有规模、有秩序的平等交流。这样的交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美术的优点,同时也增强了国人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现有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给出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实现路径:宏观上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要协同发展,微观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身也要协同发展,研究生导师队伍要强化建设,研究生主体角色要重新明确。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二战后的对华问题上,往往希望借助于英国的力量,对美国施加影响,从而与中国保持和发展来往。在50年代,虽然英国和日本一样,对美国过度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不满,但是出于害怕日本中立化或“共产化”的担心,更出于美国的压力,英国并不想为日本火中取粟。60年代前期,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同时由于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势力迅速地衰退,英国不再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居高-陆下地去看待日本的对华政策。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由于两国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利益关系不同,导致两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做出不同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20.
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的宋朝到元明时期,日本不但吸收了中国禅宗文化,并结合本土特点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禅宗文化。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中的禅宗茶道,并加以改造创新,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中日茶道渊源和特点的分析来考察禅文化在中日茶道交流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我们研究文化交流现象提供一定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