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介     
李国杰(1943.5.29-)计算机专家.湖南邵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12月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作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在智能计算机有效搜索算法和VLSI阵列处理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制成功的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曙光一号”,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已推向市场.主持研制的曙光1000系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40余篇刊登在国外重要学报和国际学术会议文集中).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2.
简介     
范滇元 ( 1939.2.18- - ) 光电子与激光技术专家 . 江苏省常熟县人 .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196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生毕业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 , 实验室副主任 . 从事大型激光装置的研究和运行 20多年 , 先后参加研制 1010瓦、 1011瓦和 1012瓦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 . 其中最大的 " 激光 12号实验装置” , 获 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总体技术组常务成员、激光系统负责人、总调试现场指挥和装置运行负责人 , 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性和实用性问题 . 装置运行 8年 , 产生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应用成果 . " 八五”期间 , 组织实施更大规模的 " 神光 II号”计划 , 任项目负责人之一兼总工程师 . 发表论文报告近 100篇 , 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报告我国高功率固体激光的研究成果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沛霖 ( 1913.12.30- - ) 电子学与信息学家 . 天津市人 . 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 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 . 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副主委、高级工程师 . 1951~ 1953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 , 并参与工厂设计 , 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 . 参加主持编制多届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 . 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以及组织工作 . 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 在学术与技术方面 , 对雷达、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火旺 ( 1936.2.5- - ) 计算机软件专家 . 福建省安溪县人 .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 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 在国内率先实现计算机符号宏汇编器 . 70年代初主持全国 Fortran编译程序会战 ,设计成功我国第一个 Fortran编译系统 . 1979~ 1983年任银河 - I巨型计算机软件总负责人 , 负责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直接主持向量语言的设计、编译方案的制定和向量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审定 . " 银河 - I”获 1984年中央军委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 . 1987年起主持面向对象集成化开发环境研制 , 建造了国内首例面向对象环境 ; 1989年起领导并主持非单调推理系统研究 , 把 PROLOG从单调发展到非单调 . 这两个项目分别获 1991年、 1993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领导完成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编 ( 译 ) 著 4部 , 发表论文 60余篇 .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德仁 ( 1922. 10. 22- - ) 火箭控制专家 . 江苏省无锡县人 . 194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 . 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 . 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副院长 , 科技委副主任 .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 参与了地地战略导弹捷联补偿制导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作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固体潜地弹道导弹 ,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第一个陆上机动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 . 获 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1.8 7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永年 ( 1932.2.13- - ) 信息处理技术专家 . 浙江省宁波市人 , 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 5l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 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 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次 , 三等奖 3次 , 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次 , 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次 , 二等奖 1次 ,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次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良惠 (1939.10.28- - )半导体光电子专家 . 福建省福州市人 . 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 现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 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 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 主持研究高速硅光探测器 , 提出了抑制微等离子击穿、扩展耗尽区、缩短渡越时间的设计思想 , 取得了高增益、低暗电流、低噪声等优异性能 , 该项成果获 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量子阱激光器 , 其脉冲特性的主要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获 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在该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超薄层材料生长 , 采用应变层、选择衬底晶向和发展无铝器件结构等技术措施 , 研制成一系列波长的红外及近红外量子阱激光器 , 主持研制了量子线激光器列阵 , 其中大功率半导体量子阱激光器 , 获 199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主持研制高亮度橙黄发光二极管 , 其关键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 . 主持建立国家光电子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 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 , 承担了大量的 " 863”攻关、国家基金等任务 , 在光通信、光信息处理、光存储、光量子和激光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建成了我国唯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激光器批量生产基地 . 发表论文 100余篇 .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敬熊 ( 1921. 10. 16- -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 . 浙江省镇海人 . 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 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 曾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 23所副所长 . 长期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959年最先提出 Maxwell方程的直接求解法 , 在地空导弹研制中解决了许多工程问题 . 其中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设计的天线系统误差关键技术的解决 , 获 1985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俊亮 ( 1933. 10. 10- - )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 . 浙江宁波人 . 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 . 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60年代是有线 600/ 1200波特及无线 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 参加 " DS- 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 . 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 , 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 . 是中国程控软件支援系统 " 七五” " 八五”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主要执笔者 , 承担 " DS- 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 , 及 " 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 " 七五”攻关项目 , 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与观点 .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80 2001.8  相似文献   

3.
简介     
陈 章  (1936.2.14-)。航空发动机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叶轮机研究,指导并参加了某压气机改型设计,提高了流量、压比和效率;提出一种新型装置,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获1999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台及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核心压气机的主要设备,技术含量高,对提高我国设计研制水平有重要作用,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理论与实践以及粘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的论文中有40篇次被美国索引刊物索引,1部专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博士13名,博士后4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济  (1946.8.26-)。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家。上海市人。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校长,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符合国情的推广应用CAD、数控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数控加工直接插补、单调性分析优化等算法理论;主持开发了自主版权的机械CAD、优化设计等系列软件产品,推广应用于1000多家企业;主持研制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成为国产系统主要型号,广泛应用于机械、能源、航空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1本。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  (1933.2.11-)。铸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上海市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较早提出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行业,在开拓铸造过程宏观及微观模拟仿真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的铸件充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并行工程环境下铸造CAD/CAE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商品化铸造工艺CAD及凝固过程模拟分析系统,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40多个工厂推广应用。长期研究铸铁结晶凝固过程及石墨形态控制机理,为提高球墨铸铁性能及开发新型铸铁奠定了科学基础,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56篇,被EI收录34篇、SCI收录5篇。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 钟群鹏  (1934.10.28-)。机械装备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专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和失效预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在材料韧脆转移数学模型和冷脆断裂机理控制、压力容器失效分析和弹塑性安全评估技术、宏微观断口物理数学模型和定量反推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主持或参加500多例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的预防项目,获得重大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主编2项压力容器评定国标,建立了新的评定指标体系。80年代创立我国第一个失效分析学术组织,90年代又创立中国科协工程联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9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24部专著和教材。培养了40多名硕士和博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友梅  (1938.2.16-)。电力机车专家。江西省上饶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开发部高级工程师、主任。我国电力机车发展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总体设计师,主持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三次重大技术改进。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发,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了韶山8型电力机车的研制,创造了240Km/h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使我国铁路运输进入国际高速领域。主持第四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获199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先后获“詹天佑科技成就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善义  (1938.8.20-)。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解决了战略武器复合材料及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战略武器和航天器用典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性能表征和安全评定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解决了某战术武器超高强钢薄壁壳体的低应力脆断问题;在国内率先研制了智能复合材料用于振动和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培养博士生25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钊  (1940.2.3-)。地雷爆破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任总装备部工程兵技术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少将,我军地爆专业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承担了多项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型号防坦克地雷和快速机动布雷系统装备,成为我军工程兵的主要装备,为我军地爆工程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地爆专业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立二等功l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 陈一坚  (1930.6.21-)。飞机设计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03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参加了10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为我军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某型号飞机总设计师,打破旧的设计规范体系,采用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使飞机达到国家要求的战术技术指标,并组织81个厂所成功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填补了我国此机型的空白,现已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l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的设计手册2套,译著3册。荣立一等功2次。部级劳动模范。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张锡祥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生于山西。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主持研制了反导弹雷达附加器样机对单脉冲雷达干扰机原理样机和一、二、三代电子设备。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07,(1):F0004-F0004
苏哲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陕西小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兴洲(1933.3.17-)冲压发动机专家。天津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在原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航空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第三十一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高级顾问.曾任某型导弹副总设计师,副总研究师,主持研制成功二种型号的低空超声速冲压发动机。进行了机弹一体化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试验研究、"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报告"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等项目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专家简介胡思得,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等职,1994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1996年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常委。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项。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著作有《原子弹设计理论》等。  相似文献   

8.
苏哲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6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楚戈  凌学江 《今日科苑》2012,(16):12-13
人物简介:彭先觉,核物理专家。194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1964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二机部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从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工作。1999年起任院科技委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起兼任原国防科工委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两组长之一),2002年起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核武器技术专业组组长。2007年10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主任。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及部委级奖多项。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0.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金怡濂院士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263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8项。我院获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从总体上看,我院近年来获国家科技奖的比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蒋锡夔院士等完成的“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向———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打…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小传]王泽山,火炸药和含能材料专家。1935年10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北大学双聘院士。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次)、国家科  相似文献   

12.
正沈绪榜,男,湖南临澧县人,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1月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沈绪榜于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两弹一星"专用微计算机研制,先后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箭载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正金涌,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于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同年进入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进修班学习,后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相似文献   

14.
朱能鸿,天文仪器与方法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台长和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天文台总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成功月球双速照相机,1976~1989年主持设计并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我国首架口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1991~1993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计了光干涉合成望远镜方案。数十年来为我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朱能鸿于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天文和其它领域主持研制了5架1米级以上的各种望远镜。  相似文献   

15.
简介     
郭桂蓉(1937.10.25——)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先后任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持并设计研制成功舰船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空中目标电磁特征提取与识别系统、宽带雷达目标识别系统.首次提出了目标特征三态划分和多种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新概念、新方法,提出了空中目标全极化域结构特征描述和极化状态识别的独创性方法,提出了可实现对地面目标全姿态角高准确度自动识别的多散射中心分布式扩展目标的距离像识别新方法、新途径.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ATR柔性技术,建立了动态目标模式识别理论框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金鉴明1932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等。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顾问、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者奖、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等奖励。  相似文献   

17.
简介     
李幼平通信技术专家.1935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厦门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7~1959年在清华大学研修多路通讯与遥测.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院科技委主任.主持制定双频编码遥控方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设计微波脉位调制再入遥测系统,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出将遥测与雷达共用发射机的建议,并研制成功设备,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他还解决了飞行内爆中子的遥测问题,等离子体"黑障”'引起的数据丢失问题,以及其他涉及弹上电子系统的诸多问题,分别获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突贡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3):I0001-I0001
闵恩泽,男,1924年2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9.
<正>李潭秋,1963年生,工学博士,辽宁庄河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多年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和航天服研制,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和飞天舱外航天服研制,现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舱外航天服责任总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排名  相似文献   

20.
<正>谭铁牛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专家,中科院院士,研究员。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于1986年、1989年分别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硕士与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任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中科院副秘书长、中科院副秘书长兼任国际合作局局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