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不知为什么,我孩子的适应能力总是不行,她老是跟不上语文老师的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大多数父母都舍得花钱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图书、画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读书。然而当我们向孩子们进行调查时却很意外地发现,孩子们不喜欢所谓的阅读,以某小学某班为例,竟有73.30%的学生明确表示:对阅读很少感兴趣。问为什么?许多学生直言不讳地回答:“家长、老师老是要我们看书看书,烦人!”为什么家长良好的愿望,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究竟什么叫阅读?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迈入阅读的天地?指导孩子阅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这里我们将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老师:老师老是说我的作文题材不新颖,老一套,我不知怎么办才好。举个例子说吧,这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是《我喜欢××》,我就写《我喜欢围棋》。我觉得写得蛮好,但老师还是说我不新颖,老师说,全班有6个同学写《我喜欢围棋》,还有同学写《我喜欢游泳》呀,《我喜欢看书》呀,《我喜欢足球》呀,《我喜欢电脑》呀,……老师说我们的思路太狭隘。张老师,我们怎么打开思路呢?题材怎么新颖呢?一个向你“求救”的五年级学生××同学:你的“求救信”我收到了。的的确确,你在信中提出的问题很普遍,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思路怎么打开?作文的题材怎样才…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自动化了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批注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审视当今的课堂,“批注阅读”却不成气候.笔者曾对自己带过的五年级某班53名学生进行阅读批注情况调查,发现有35名孩子阅读时不爱写批注,有20名孩子甚至不会写批注,42名学生写批注时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如何让孩子爱上批注,会写批注?如何让阅读批注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我在指导学生写批注时,给批注悄悄变了脸!  相似文献   

6.
一、尝试“问、读、划”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备课时,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二、老师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朗读、默读的技巧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是不太好教的。既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百草园的乐趣;又要让他们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少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会精心设计好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这样的课的确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接近真实的阅读,而且抑制了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8.
几经争辩,几经探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共识。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早已被老师断然摒弃。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上,虽然我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回答权,但学生是否真正可以进行主体性阅读?进而进行个体性精神探索了呢?只要你深入课堂,我们就不无遗撼的看到:尽管课堂上学生举手的人数多了,回答问题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依然是  相似文献   

9.
徐可 《教育文汇》2008,(5):37-37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抱怨学生不喜欢阅读课文。课堂上,我们全心地去阅读,吃力地去讲解,但一到学生自由阅读时,就“金口难开”了。症结在哪里?是课文不吸引人,还是我们引导阅读的方法不当?我看问题还是出在后者。我觉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利用一些方法,就有可能改变阅读训练费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上课时老是溜号,真不知该怎么办?" "我经常听着听着就开始犯困,甚至坐在课堂上打瞌睡,愁死我了." "我感觉上课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语文中有美景、美人、美情,而却有许多学生领略不到这种美,追其根源,或多或少与课堂阅读有关。许多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劲,那是因为他们的课堂阅读是“戴着镣铐”,少有自己真正的心灵自由,把阅读当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必须把课堂阅读还给学生,让他们从“三味书屋”走进“百草园”,体验阅读中的欢乐,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阅读,人们往往就把它和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新课标实施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人坐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似乎数学课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数学课上必要的翻书阅读真的就不要了吗?我认为不尽然也,必要的翻书不仅不能少,而且有些时候还应该强化。  相似文献   

14.
黄琴 《湖南教育》2005,(15):29-29
有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些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家长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阅读乍一看像是语文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也离不开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后阅读,提高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是优化课堂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写作是关键,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大小的标准,所以作文教学也就成了语文教师最费神,也最头疼的事。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老师们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能力呢?多年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寻着答案。在我近二十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悟出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们知道,越是“老生”、“常谈”,越弥足珍贵。一、“写瘾”是可贵的起点有的学生虽然爱读书,也读了不少书,但从来未产生写作的兴趣,一提到写作就头疼,老是咬破笔杆,苦不堪言。而有的学生,对写作很上瘾,有的还产生了当作家的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目的是为了培养其阅读能力。但根据我区农村中学生的客观实际,我们的眼光应落在“农村需要”这一点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老是盯住学生在校读书的这段日子,那是很不够的。我们要看到农村中学生的未来生活环境、未来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顾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忽视学生结束中学生活后的整个人生阶段。多年实践证明,农村中学生离校之后,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回到农村第一线工作生活。如果在校老是谈小说、散文、诗歌阅读,那么学生回乡后又有多少人花很多的时间去阅读这些文艺作品呢?即使学生掌握了千万种此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对农村中学生的未来生活不会有多大实惠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般是在讲读课文时进行,其中又存在着个性差异。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能按老师的教学思路、训练方法去学习,阅读能力就会自然形成,但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特殊情况(学习习惯等),在课堂上有时踉不上教师的思路,不能很好的掌握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相对就差些;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淡薄阅读的兴趣,不能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这样就导致他们阅读…  相似文献   

18.
提起阅读,很多人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事儿,其实不然,在数 学学科里,不少孩子存在读题难、做题难现象,到了高年级更为 严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阅读,下 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 阅读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9.
我常听同仁们说“阅读难,难阅读”,教师教学阅读时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令学生头痛不已。是啊,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又怎能叫学生把握阅读短文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内容。小小的一篇阅读短文学生也怕,老师也怕,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  相似文献   

20.
吴玲丽 《教书育人》2013,(34):25-26
课堂就像动车,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一起往前赶。孩子在课堂上少了身体与思想自由活动的时空。老师有没有想过,孩子在课堂上有主动提出或思考过一个问题吗?学生有超越教学预设的机会吗?孩子真正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吗?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吗?孩子能得到提升吗?如果答案不够肯定,这样的课堂就不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的素养就不能真正得到提高。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去繁就简——减少老师过多的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实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