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是至今仍被大学中文系选用的经典教材;而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 版)也是建国以后公认的一部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时学术成果的文学史教材,所以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出版前,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被普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教材、辞典中,《孔雀东南飞》一诗一直以乐府民歌的面目出现;如游国恩、萧涤非先生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83年再版);北大中文系古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等等。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它不但不是民歌,而且也不属于乐府诗,而应属于文人古诗范畴。近来看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书(1933年版,1983年再版)得知,萧先生早在30年代,就将《孔雀东南飞》视作文人诗,故撰成此文,以就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5.
浅草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关于它成立的时间,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陈金淦在《关于浅草社成立的时间》一文中作了考证。他首先叙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意见:其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提出的一九二四年,以昏沿用此说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田仲济和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二是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提出的一九二三年春,沿用此说的有九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三是冯至在《鲁迅与沉钟社》一文中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实际上,对浅草社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不止这三种,据我所知,杨晦在《怀念翔鹤同志》一文里认为是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编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六朝辞赋部分时,参阅了目前较有影响的几种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以下简称为《参考资料》),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以下简称为《朱本》),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以下简称为《散文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  相似文献   

8.
水击三千里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  相似文献   

9.
一、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修订本上下卷)杨周翰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法国文学史》(上册、中册)柳鸣九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981年《英国文学史纲》阿尼克斯特等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0年《美国文学简史》董衡翼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德国文学简史》冯至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怪吝人》赵少候译作家出版社 1955年 (另有李健吾译:《喜剧六种》,_上海译 文出版社1978年新1版,其中包括《达尔杜弗 或者骗子》、《吝晋鬼》等剧)歌德:《浮士德》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席勒:《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 …  相似文献   

10.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2.
关于神话产生的时代,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仍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提法.如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说:“一切民族在自己的童年时代都产生过神话.”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的阐述是:“马克思指出,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其它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鲁迅论神话》《神话的魅力与欣赏》等论著,也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面向 2 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9年版 )第一卷第1 2 7页两次引述我校文学院阮忠《庄子创作论》一书的观点说 :“阮忠将《庄子》篇章之法概括为游龙式、故事式、议论式三类。而认为最重要、最能体现庄子风格的是《逍遥游》一类游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出版的种种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纲要》(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十一院校合编)、《简明中国文学史》(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等,在介绍《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时,无一例外地都把续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彦”错成了“彦琮”。这不会全是印刷厂的疏忽。  相似文献   

15.
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接受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于同一个作家的解读,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王瑶版《中国新文学史稿》、夏志清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三本书中对于作家郭沫若的解读展开,对于不同版本文学史中的观点异同以及存在歧见的原因进行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6.
修习中国史学史,于《晋书》多有疑难,因作研究,勉成一篇。谨以乞教于师友同志。倘蒙指正,则岂独笔者幸甚,或且有助于《晋书》研究之深入也。(一)何时修撰《晋书》唐朝何时修撰《晋书》,说法历来不一。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之出版说明持“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说。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持“修于贞观十八年至二十年间(644——646)”说。诸家史学史多持后说,如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柴德赓《史籍举要》、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等,持前说者仅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然而,认真查究下来,《晋书》实应始修于贞观二十年,而非十八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千多年来,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一直被说成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解放以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国内出版的其它通史和文学史,也大率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应该是《天子游猎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天”是周代思想中的至上神。如说,“周人把天神想象和说成无限关怀人世统治的有理性的最高主宰”(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周代的至上神为天”(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89页)等等。然而这一观点验之周代思想和社会生活,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  相似文献   

20.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学史家多持双重论,即作品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又有对他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和歌颂。例如游国恩、王起等五先生主编之《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上说:“诗的前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