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司马迁的义利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如:“义以生利”,“好利恶害,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先义后利;另一方面又扬弃其空疏之处而成一家之言,如:求利求富的人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时官营工商与民争利。提出具体的求利途径和原则等,从而构建起独具卓识远见的义利理论。  相似文献   

2.
先秦主流哲学中蕴含着侠者意识,司马迁则在继承其精华的同时,更在西汉社会生活的条件下,将其发展为理论,使其成为创作《史记》、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而侠者意识亦凭借《史记》之影响,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对近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经过两千多年的社会国家教育实践,积累丰富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性思想;“人为邦本”,“君轻民贵”的核心价值追求;“正人正己”,自强不息的整体发展体系以及以仁为核心,任举贤才的人才标准。  相似文献   

4.
先秦主流哲学中蕴含着侠意识,司马迁则在继承其精华的同时,更在西汉社会生活的条件下,将其发展为理论,使其成为创作《史记》、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而侠意识亦凭借《史记》之影响,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对近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人文主义与司马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化中有人主义思想,中国传统化中蕴含着丰厚的人主义精神,此即“中国古典人主义”。司马迁思想中的人本、人性、人道三个方面,明显地具有人主义倾向,但其人思想是不完整的,有材料而少概括,有观点而乏论证,更未成体系。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和思想家,有关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的论述,以及以人为本的著史方法的运用,构成了他独特的人学思想体系,有待于我们去发掘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及其现代企业管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思想是先秦儒家学说最鲜明的特色,它以“仁”为核心,主张以人为目的,强调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主体的自由创造力量,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企业文化”的创新阶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虽然儒家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多有出入,但其精华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刑法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不同方位的诠释、对人道的追求及人权的保障。在人性方面主要从理性人和经验人的角度进行剖析;刑法人道是反对严刑酷罚,刑法的适用要轻缓;人权保障是确立罪刑法定原则,限制公权、保障自由。  相似文献   

10.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汉朝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上“为尊者讳”之风渐兴,使得司马迁、班固著史的“实录”精神存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马、班两人记载高祖、惠帝、武帝、元帝等西汉尊者的不同笔法,指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砭当世;而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尊者隐恶扬善的心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著史的“实录”精神上逊色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颇有造诣.从司马迁对哲学流派的评判态度、论孔子的历史地位、论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哲学史的写作方法等情形,可知:用通变的观点观察学说的兴衰史,将学说的兴废同政治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司马迁哲学史学的一大特色;<史记>创立了评传体的哲学史写作体例,成为史论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限,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却未能作出科学的阐释。但这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16.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