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景  朱红祥 《文教资料》2008,(27):100-101
农村和城市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知识本位取代伦理本位成为家庭教育现的主流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德性本位是家庭教育观的主体性回归,家庭教育观必须回归到教育的德性上来,重视德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4.
如何选择和传递知识是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一定意义上决定教育的实践形态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观在教育经历了变迁,澄清知识教育的功用与价值,在理论层面、政策策略方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反思与建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毛泽东“学生本位”教育观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他既有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又有作为职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既有对传统教育的反叛,也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既有自学的亲身体验,还有德智体方面的理论研究。毛泽东“学生本位”教育观,孕育了毛泽东早期的人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7.
刘尧 《中国教师》2010,(11):23-23
<正>2009年8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在新民教育讲坛《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的讲座中讲到,日本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益川敏英,在日本土生土长,英语说不好,从没出过国,甚至连护照都没有。  相似文献   

8.
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导致教育成为劳动力和知识的生产基地,成为发展经济的动力,教育分层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途径,这使得家庭教育不得不以“知识”为本位。由此产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知识本位"的教学使教师工作程序化、学生学习简单化以及教育过程缺乏情境性,而"情境本位"的课堂教学主张由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转向教人应对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创造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供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具体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联想创设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10.
11.
“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徐特立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其要点是:教育原本属于人民群众,教育是群众“自己的权利”,普及与平等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办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为了群众;教育对象不只是学生,应该是所有人民群众,要根据社会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兴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满足群众的不同教育需求;要尽力扩充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依靠群众办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使其中尽可能多的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力求群众满意教育。“群众本位”教育观,对于解决教育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学有所教”等,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师教育:从“能力本位”到“标准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美国,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几次重大的改革,正是由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教师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其中有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能力主义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标准评价运动的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也由“能力本位”转变到“标准本位’模式。本主要通过比较这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揭示美国教师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知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与知识的发展变化有内在关联.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观的检视和反思来澄清一些模糊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通过分析知识在教育中地位的变化,重建知识教育观.  相似文献   

14.
“能力本位”与“情感本化”是当代教师教育的两种不同取向。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介评探讨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乐,引发对我国教师教育性质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教育哲学视角,通过探讨高等教育中社会本位教育观和个人本位教育观的偏颇,寻求高等教育的理性定位,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个人—类本位教育观。  相似文献   

16.
周芳 《现代语文》2006,(12):12-13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教育作过前瞻性的论述:“教育,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虽多,但却鲜有“课与人”的整合。教师发展应建构“课本位”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大本营,以教学评价为指挥棒,以教学研训为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课品”、“课能”、“课质”、“课感”,建构“课本位”的教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知识状态下,知识的合法化面临了危机,呈现非合法化状态,从属于思辨哲学的大学机制出现了危机,也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方式。非合法状态下,知识外在化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知识权力化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跨学科产生的招数导致教师个体的式微。从非合法化到合法化误构,探寻后现代知识状态教师教育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职职业导向且超越职业本身的职业素质本位大教育观,倡导回归人和教育的实践本质,把“和谐职业人”培养,视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学校董事会为组织维度,多主体、多角度探寻学生自然素质、社会素质、专业素质这三种素质的层次构成及其自组织的动源。引企入校建立企业大学,将其作为素质、技能二位一体产学合作的辐射源与示范区,探析企业的市场化逻辑与学校教育逻辑之间因“和谐职业人”的桥梁对接,而渐趋于和谐共生的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张莎 《运城学院学报》2009,27(4):103-105
教师教授的知识有可能“正确无误”吗?从教师教授的知识来源、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分类以及教师教授知识的性质这三个方面来看,其都不可能是正确无误的。对教师教授知识正确性的质疑,不但有利于教师知识权威的转变,而且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将有利于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