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状况,对山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剖析了制约共建共享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山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七项对策,即设立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构建联合采购信息系统、创立山西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查询系统、有侧重地建立特色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法则及分配机制建设、拓宽和强化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朱俊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1):130-131,140
分析中小城市图书馆校地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障碍,探讨中小城市建立图书馆联盟的意义,并提出中小城市图书馆校地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模式和内容。旨在推动跨地区、跨系统的,乃至全球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3.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一种新的办馆模式,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而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在介绍目前国内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分析了安康学院与安康市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校跨校选修、实现学分互认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对相邻高校公选课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展开思考。拟议构建公选课程资源共建、课程共享、创建公选课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建立科学的学分管理机制,以提高公选课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增强信息保障能力.图书馆之间需要一定形式的合作,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本文讨论了教学评估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发展和必要性.实现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体措施.以及评估对广西高校资源共建共享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与有效应用的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层面的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工作的新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就跨区域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和应用共享机制展开研究,提出了包括政府调控机制、管理服务机制、规范标准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表彰激励机制等一套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机制,并论述了市、区、校三级建设主体在实施这些共建共享机制时的协调联动和分工差异.研究还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研了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阶段实施效果,分析了相关共建共享机制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愿、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频率和资源使用频度、对共建共享机制的需求满意度等,以期为跨区域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校地共建”是高校与地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互惠双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是高校与地方在追求各自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战略新尝试;立足于“校地共建”模式的背景,选取“高校-社区”结对共建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校地共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寻求“校地共建”模式平台的搭建途径,最终落脚于剖析“校地共建”模式在推动地方以及高校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必要性,并以多地区高校为例,探讨了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何雪萍 《考试周刊》2011,(32):193-194
目前,国内高校区域性、集聚式的发展格局已经出现,如何实现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共享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及建立基于云服务的平台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将提高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效率,很好地解决图书馆服务能力与图书馆需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目前,如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而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本质是校际差距.通过分析与比较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校校建库”、“农远工程”和“中心建库”模式,尝试构建基于现实需求、校校共建、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校际共享”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而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校际共享”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基于云计算的“校际共享”模式,其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由基础服务架构、资源库服务架构和软件服务架构组成,其参与模式包含参与主体、资源共享、软件使用、参与机制四个方面,从而形成了物理结构上区域中心布局、网络分发服务,资源建设上校校皆为主体、建设与使用相结合,资源共享上个性化使用、双向深度共享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郴州现有高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本科院校后,为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下管理理念:“图书馆第一”,资源共建共享,坚持特色和为地方服务,实施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2.
校地互动的实质是高校与地方共进、共建和互动发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产生校地互动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根据“121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当前模式下的校地互动方式,促进校地互动效应,最终真正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共进、共建和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总部-基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办学模式、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共同使命。“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是基于“总部经济”理论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高职院校办学的创新模式,有着全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适用范围的区域性和跨空间的共同发展等特点.从宁波市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实现“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路径有四种选择.即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型生产工厂、校校合作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校会合作共建行业公共服务中心、政校企合作共建服务型产学研基地。与此相适应,还必须建立起“政、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新时期条件下,建立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必要性,讨论了如何构建跨络环境下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探讨了如何实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阶段和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为切入点。论述了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基于“教育技术”定义范畴的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机制,并以佛山市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与应用实践为例,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特色鲜明的机制和措施。对于其它地市及广东省的“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实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提供了迫切的要求.我们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展开了对相邻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思考.拟议构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利用和效益、优化高校图书馆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政府、高校和企业三类主体,关于聚集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政府间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等四种共建共享模式。但通过考察发现,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仍存在共建共享意识不足、共建共享资源分配不协调、体制壁垒阻碍共建共享融合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区域共建共享意识;消除体制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划定权责边界,维护共建共享下的大学自治。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技术》2006,(9):15-15
为了落实泛珠三角9省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关部门共同签订的《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于8月22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教育部基教司李天顺副司长、蔡耘处长、中央电化教育馆王晓芜副馆长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各省区教育厅主管厅长、信息中,心主任、电化教育馆馆长、项目专家校长代表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在泛珠三角省区中小学开展“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活动的倡议.通过这个活动使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与地方高等学校共建共享图书馆是一种新的办馆模式。以校地共建共享商洛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体制建设、服务功能及文献建设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一直存在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优质资源缺乏共享、资源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各高校之间缺少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为远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本文结合多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开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案例,介绍了管理协调、资源技术方案和标准规范等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系统结构、体系模型的设计及实现,并对平台两年来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推进我国远程教学资源的有序建设,促进高校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