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观的影响,很多老师不太注重阅读课和写作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更有甚者把两者割裂开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重阅读轻写作或者重写作轻阅读,语文课教学效果自然会不尽如人意.在写作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很好地把阅读课中的写作方法、手段及技巧借鉴好,巩固和运用好,写作课的教学成效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奇怪的是,学生写了很多作文,但事实上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提高并不明显.所以,长期以来学生感觉语文课难学,教师也感觉语文难教.这样反复低效地写作文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难以提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佳.  相似文献   

2.
秦悦 《语文知识》2014,(11):30-3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构成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精力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作文教学占用的时间极少,甚至把阅读和写作机械化地割裂开,阅读教学时完全不谈写作,写作教学时也不涉及阅读,这显然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读写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破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陈忠棵说:“好的语文老师,每一堂阅读课都是作文课。”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就如同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阅读与写作明显脱节,阅读课专讲阅读,写作课专讲写作。阅读与写作分家,而且写作课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范淑平 《新疆教育》2012,(13):15-15
构成语文教学基本内容的主要是阅读课与写作课。而阅读谍是基础,占了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因此可以推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主要是阅读课的效率不高。确立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造成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的懒惰心理——懒于搜寻资料,懒得思考分析,懒得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因而阅读效果很差。阅读效果差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写作文的时候无话可说,不知从何下手。  相似文献   

5.
陆建玉 《时代教育》2013,(16):163-164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口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阐述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意义,探索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尝试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课、写作课、课前演讲、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许多误区,在语文教学中重背诵轻理解、重写作轻阅读、重考试阅读轻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去阅读课文,更不知道该读哪些课文。  相似文献   

7.
武书锋 《考试周刊》2013,(48):51-51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写作,须能读书,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语文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教师要改变阅读课和写作课分离的教学模式。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  相似文献   

8.
尹丽华 《快乐阅读》2013,(10):19-19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基本课型,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在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里会得到很大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阅读课教学逐渐开放化、人文化、自主化、活跃化,这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给阅读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积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挥该改革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基本课型,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在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里会得到很大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阅读课教学逐渐开放化、人文化、自主化、活跃化,这是语文教学的进步,给阅读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积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发挥该改革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颖超 《考试周刊》2014,(25):115-115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两个难题。为此,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开始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以记单词与背语法为主,长此以往,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差,语言表达不清。初中的阅读课仅局限于词、短语等方面。至于写作课,老师只是把它当做作文课对待,人为地忽视它。如何将"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成为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老师亟待完成的任务之一。本文着重阐述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是一个不断丰富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以往语文阅读课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体验不够丰富,加之课后拓展较少,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重课前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探究,突出重难点。重拓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阅读课才会变得更加有效。一、重自主,引导学生自学高中生和初中学生相比,其知识更加丰富,理解能  相似文献   

12.
教语文,本质上就是教写作;所有的阅读课,骨子里都必须是写作课。为此,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还要指导学生"会读",即科学阅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既开阔思路,又丰富了词汇,日积月累,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作文时把作品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涌上笔端,为作文教学搭桥铺路。  相似文献   

13.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要重阅读、重写作、重技巧。具体地说,就是要强化阅读、鉴赏和写作训练。作者谈谈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怎样处理阅读课文,牵涉到语文教学目的,讲和练的关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不重视阅读课的教学,不把阅读课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或者阅读课与讲读课不加区别,都是不对的,妨碍了学生的精读、博览和善练。阅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必要补充,阅读课的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重视和改进阅读课的教学。按单元以讲读课带阅读课,精讲讲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这便是我的做法。高中第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语文教师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孤立存在的。阅读课上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而不能在阅读课上训练学生的写作;每到作文写作时,教师要费尽心思去指导,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而造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结合历年中考来看,写作所占比例较大,但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在目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批阅方式和训练方式都较为单一,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方法欠缺,写作教学效率不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乔小花 《甘肃教育》2023,(1):119-123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凸显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核心地位,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重知识而轻技法、重篇章而轻整本、重活动而轻情境、重能力而轻育人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育人功能的发挥。着力倡导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融合,旨在通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情境创设、整本阅读指导、贯穿立人导向等途径,打通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堵点和断点,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文章结合实际,就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安排中,也经常将阅读与写作课安排为重点内容,但传统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课程往往独立开来,阅读课重视文章的分析、讲解、做题,写作课教师重视文章框架、思路的引导,忽视学生自身写作素材的累积,造成学生有写文章的思路,但没有具体写作素材支撑的情况。阅读是累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式之一,写作是可以通过借鉴、提炼与升华阅读内容完成的,两者关系紧密。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开展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标。本文探讨关于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事件前景 长期以来,对如何把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笔者甚感困惑.语文教学中的其他课型,不论是识字课阅读课,还是写作课,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赵春长 《考试周刊》2012,(15):32-33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诸如,知识灌输的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语文课堂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把语文看做纯工具性的学科,重各种阅读技能的操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