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中的暗示心理学思想突出体现在《牧民》、《法法》等篇,它揭示了“权威暗示”这一现象产生的条件,权威暗示与受暗示者知、情、意、行的关系。暗示与模仿的关系,权威暗示与价值定向的关系等。本文还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对权威暗示进行了“认知途径”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所谓“暗示”,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某种途径间接地表达。因此,运用“暗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中的“暗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时间暗示时间暗示可借助于特定的景物特征,也可借助于自然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半空巢”中学生管理,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方法,借暗示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运用暗示体态语传递信息,利用书面语的暗示缩短相互交流距离,此外还可运用“共生效应”、“沙丁鱼效应”等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4.
诗歌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明示和暗示两种,暗示因为能使诗歌增加艺术魅力而受诗人的重视。暗示主要利用比兴、隐喻、象征等手法进行;处理好暗示中的“隐”和“示”的关系,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6.
《暗示》的批评文章,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体”。在并不深奥的层面上,它最受注意,也最引起争议。具体说到《暗示》究竟“是什么”,不同文章有不同理解,有时同一文章也经常出现判断上的犹豫。在“文体”上,《暗示》的评论提出的另一问题,是它的出现能否看作“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疲惫、衰落的一个征兆?答案似乎是,《暗示》于小说整体变革之间的征兆式关系是否能够成立,现在还不得而知。如果说《暗示》是一种“新的”文体,那么,对批评者来说,就需要寻找文本中的“新的”元素,观察各种元素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一些批评文章中被提到的几组关系有:“叙事”(具象描述)与说理,“真实”与“虚构”,片断与整体等。《暗示》的出版似乎意味着一个“事件”,原因是出于《暗示》本身的力量,部分则由批评的合力所促成。  相似文献   

7.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的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子丞  伍剑婷 《师道》2009,(5):31-32
暗示可以是无声的形体动作,也可以是有声的信息传递,笔者在《遭遇暗示(上)·经验篇》对课堂暗示的技巧与作用进行了探讨。由于教师与学生存在思维差异等诸多原因,暗示并不是“万能药”。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课堂暗示的另一面,以期较好地把握课堂暗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暗示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它像一把双刃剑,有的暗示给孩子传达着消极信息,有的暗示则传达了积极信息。例1:消极暗示。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子学习比较自觉,还考上了一所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班。有一天,他主动找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特别笨?”妈妈莫名其妙:“这怎么可能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的方法和理论归入到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但我认为“暗示”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暗示是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含蓄、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是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人的言语、表情、动作的影响,在兴趣、爱好、情趣、态度或认识倾向性方面产生了变化。本文试图从实际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出发,探讨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运用有益的暗示。一、案例描述:〔案例1〕语言暗示:“‘小鱼儿’睡得真好!”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已过了十几…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应当提倡暗示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应当提倡暗示教学法熊致新一、暗示教学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从1955年开始经过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的存在”,并逐步建立起了他的暗示学理论和暗示教学法。1966年,洛扎诺夫在成人的外语教学中率先使...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它不同于暗示教学法,教学暗示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认为,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首次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后广泛流传于前苏联及东欧各国。他认为,暗示教学法依靠暗示能“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加强“暗示效应”的运用并简要阐释运用“暗示效应”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1积极的语言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不良好的影响。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多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就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差生,给差生施加本不该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压力。我们是否意识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就应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老师再加以讽刺或挖苦,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在这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老师可以用“相信自己”“你真棒”“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你已经做得够好了”等语言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  相似文献   

17.
据说,越战时期,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的教官用了一个“怪招”,将一批来自劳教所的没有文化,又沾染了不少恶习的新兵,训练成了一支纪律严明、军容整齐、精神焕发的军队。这一“怪招”就是心理暗示法。所谓心理暗示法,就是运用暗示来调动人的无意注意,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它不同于暗示教学法,教学暗示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不必暗示 有位老师教学求组合图形的周长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板演:求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一位学生开始列出的算式是:4×4—4×3.14÷2,老师发现后,走到学生身边,用手指沿图形的周长指划了一圈,暗示学生将“-”号改成了“+”号,将乘数“4”改成“3”,这题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笔者以为,教师的这种有意暗示是教学的一大失误。学生开始出  相似文献   

20.
王清林 《湖南教育》2004,(20):40-4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暗示是体态、手势、表情等的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