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被抓 我叫张考生,山西省左权县石匣乡林河村人。今年86岁。 1944年农历5月23日早晨,我赶着两头毛驴,到村子后面的沟里下地干活。突然来了日本兵,我赶快边跑边喊:日本人来了。因为前一天八路军围攻了日军红都炮台,所以就来了这些援兵。当时日本人朝村子开了抢,打死了想逃走的我父亲、岳父,但大部分老百姓都躲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1944年秋季的一天,一艘日本侵略者的货船从中国天津的塘沽港出发驶向日本,这艘船装载的不是什么别的货物,而是上千名中国劳工。除了少数几个跳海欲求逃生的外,这些中国人将在日本度过悲惨的劳役生活。年仅20岁的崔广庭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今年7月7日,中央档案馆的离休干部崔广  相似文献   

4.
我叫毕恒,遵化市山里各庄东上庄村人,现离职休息。回顾我的一生,苦辣酸甜都有,最苦的要算被捕去日本当劳工的一段事。  相似文献   

5.
6.
亲眼看:小女孩米莉卡的大眼睛中闪现出有点像大人那样的忧伤。 3月26日,我和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得知北约前一晚轰炸时有一枚导弹没有爆炸,落在科索沃境内一个小城附近。来到导弹溅落的村庄,新建的房屋被导弹洞穿,主妇正在耐心地收拾院子里零乱的杂物,主人十岁的儿子和五岁的女儿米莉卡抓住了我的心:他们是如何感受的。腼腆的兄妹自始至终没有说什么话,我仔细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我注意到妹妹怯生生地躲在哥哥的身后,看着那枚毫无生息地躺在草地上的导弹。虽然村里的成年人拿导弹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但小孩子们始终没有笑起来,他们内心对他们尚无法弄懂的事情充满疑惑。小女孩米莉卡的大眼睛中闪现出有点像  相似文献   

7.
我是江苏无锡人,1935年10月10日生.我于1953年考入同济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1957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云南省城建局,2个月后被下放到玉溪县(今玉溪市)建筑公司当工人.1958年下半年我回到省建工厅(原城建局)规划处,1962年被调到省设计院.“文革”后,任云南省设计院副院长,1984年起任云南省城乡规划研究院院长,1992年辞去院长一职,1995年退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福建的中学教师,我到美国转行当记者。有一段在海外中文媒体当记者的生活经历,一段在国内无法体验的感受,是自己的幸运和荣耀。  相似文献   

9.
与日本其他城市的拥挤繁华相比,北海道显得空广安逸。日本人似乎有种不去破坏这块土地的默契,至今依然保护着它不受工业化的污染和过度科技化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接上一期)在激情四溢、如诗如歌、如梦如幻的岁月中。世界越来越奇妙。中国越来越富强。我们的广播电视也越来越精彩.成为风云变幻的时代晴雨表。在传播天下大事并及时反映目新月异的巨龙腾飞的情景。在团结和鼓舞中华儿女奋发向前的进程中.广播电视本身也在演绎着神话般的奇妙变幻。还记得吗?当初北京一条胡同只有几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相似文献   

11.
我与我同时代的人经历过共同的风雨,也感受过大体相同的欢乐。有着执著的追求,也遭受过各不相同的磨难。喜悦、忧愁、悔恨都曾围绕过我。  相似文献   

12.
最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回忆我所经历的事情和接触过的人物,很想动笔,但难度也很大。其中有一个困难,即以往的经历记不大清了。我的确没成为有心人,等闲对待了经历过的那不寻常的人和事,当想到要写下那过去的事情,就觉得似有若无般的亦真亦幻,无从下笔。  相似文献   

13.
大约在初中时,我受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古典文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床头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已被我翻烂了.像背外文单词,我逐篇背诵,反复咀嚼,静心玩味。我喜欢南唐二主的词.尤其喜爱“虽蓬头垢面不掩天姿国色”的李煜的词。那时对李后主之词能倒背如流,从词句感受到的美.浸透了我的全身心。那时.正是我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4.
金冲及教授(1930~)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上世纪70~80年代曾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著述宏富。本文叙述的是他的治学经历,特向编辑出版工作者推荐,并向作者致谢。——编者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8日,吉林省档案馆会议室坐满了来自省内的有关专家及驻长春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上午9时,吉林省档案馆公布馆藏日本侵华时期强征中国劳工档案媒体见面会开始,吉林省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程国茹凝重地向在座的各位介绍了这部分历史档案的发现整理过程,并宣布向社会公开这部分档案。  相似文献   

16.
我在美国当记者宋晓刚1993年9月13日,关于巴勒斯但白治和平协议的签字仪式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举行。上千人出席这个举世瞩目的仪式,各国媒体更是争先派记者采访,美国的CNN等电视台从天不在便开始由最大牌的主持人邀请中东问题专家做各种现场新闻分析转播,上百...  相似文献   

17.
准时与坐冷板凳 在香港采访,时间观念似乎变得非常重要。 应香港贸易发展局之邀,自穗赴港采访之前,我已经得到了一份日程表,上面开列了所有应该采访的厂商名字、地址、电话,最后是采访时间,并不是年月日,而是从上午或者下午几点到几点,详细列明,一丝不苟。对方有话:那是事先电话约好了的,务必准时。 第一天去采访的那个公司,在一个冷清的大厦群里。边找边问,不觉时间已过,迟到了!对方见到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那表情隐约就是:你没有准时!……至于还有什么别的就难说了。我不觉尴尬,赶紧解释一番问路之难,接着忙不迭地进入正题…… 以后几天自然早早出门,不敢迟到。我发觉一般来说,只要准时到达,对方总是已经恭候,而且能立刻接受采访,并没有以往在广州采访常见的那种“扑空”的烦恼,或者“你先坐,我忙完这些再谈”之类不讲道理的推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记者,在现今这个年代,能有一段在西藏生活的经历,是自己的幸运。现代记者的三个标志是:操作电脑、开车、外语。一个好的记者,还应该有良好的思想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阅历,还有就是勤奋。有此四者,方可将所见所闻意到笔到,行之于文,绘就于章。我不能算一个好记者,但我拥有引以自豪的丰富经历。在西藏这许多年的经历,已积淀为我人生的经验。我以为的“经历”,包含了经历中的发现。仅有经历不够,没有发现,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有了发现,经历才有光彩。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光明日报》驻外记者,我在日内瓦这个著名的国际会议城和联合国欧洲办事处所在地工作了4年多,参加过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我深深体会到国际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集团利益性。 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问题早已超出了本国、本地区范围。许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活跃在战场、各类灾难和人道救援现场以及重大的国际会议会场。随着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通讯手段越来越多,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卫星通信和电子邮件等每时每刻向人们传送着大量信  相似文献   

20.
1988年我走上新闻岗位,至今已22年.一个最大的切身感悟就是,新疆的新闻工作者要比内地同行更加具有政治责任感、新闻事业心、雷厉风行作风和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在大漠、草原、高山、湖泊里采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