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美育增值评价的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大学生美育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接着对大学生美育增值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大学生美育增值评价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国际比较和批判性分析的视角,以教师增值评价为抓手,借鉴美国增值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经验,批判性审思教师增值评价的本质特性、技术边界、应用限度、融合趋势、实施条件等问题,多方位探寻增值评价在中国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价值路向、技术路向、应用路向、发展路向和实践路向。分析发现,教师增值评价具有以学生成绩增幅结果为依据诊断教师贡献度、以学生成绩增长的因果效应表征狭义“教师效能”、以增值模型为核心技术测度“增值”、以特定年级学科教师为适评对象等本质特征和局限,因此,在充分肯定和最大化发挥其循证导向和技术优势的同时,要避免对其价值的过分夸大和泛化。增值模型在信效度和统计偏误等技术层面依然存在激烈争议和未解难题,应针对性开展国际前沿技术探索,以破立并举的原则实现本土化技术突破与创新。美国教师增值评价政策演进和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增值评价结果服务高利害决策存在较高风险,应强化其诊断功能。增值评价与多元评价方法的融合趋势成为国际共识,应以价值多元化为导向,以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协商为原则,构建增值评价与多元化测评方法及多样化证据的系统性融合机制。增值评价从理论走向实践,须逐步在全国学生学业成就及进步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增值评价的价值日益凸显。文献分析发现,尽管我国增值评价研究在理论、内容和方法 3个层面已取得不少成果,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仍面临诸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内容研究较为笼统抽象、方法研究存在技术瓶颈3大问题。为提升我国增值评价理论研究水平与实践探索能力,需要从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指标体系、加大技术赋能和强化实证研究4个方面努力推动增值评价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增值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理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的理论生成、方法选择与内容构建等是研究增值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应从增值评价共同体、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增值评价技术等维度探寻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迈入大众化的过程中,了解现代高校学生评价的特点与趋势并借鉴先进的改革经验,在我国开展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期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科学评价大学生学习成效是高等教育实现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关键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构建了以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性格完善为评价维度的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区间数理论和改进AHP模型引入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研究,建立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模型,并利用某个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成效调查的基础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模型可以有效应用于大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对大学生学习成效的系统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诊断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大学生学习成效评价实践提供合理的考核与计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教育增值评价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历经思想萌芽、实践应用以及深入发展的演进路径;中国从90年代引介开始,经历反思、小规模研究实践、广泛探索等多个阶段,在理念、技术与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发展好增值评价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理念上,存在增值评价是学生增值还是教育增值的观念争鸣,以及增值评价是简单增量还是考虑背景后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差异原理认识上的差异;技术上,面临通过增值模型获得对增值“净效应”的理想追求,与实际约束性的评价条件难以实现的两难困境;应用上,增值评价还存在评价内容选取与材料(数据)采集、方法技术选择以及结果使用等全流程的应用困境,同时还需解决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增值评价均衡发展的难题。面向未来,深化对增值评价发展趋势的认识,理清其未来进路,推进增值评价中国模式的建设进程;深化增值评价理论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专业化发展;深化评价组合功能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科学化发展;深化技术赋能评价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智慧化发展;深化立足实践扎根中国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增值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利用智能技术解决增值评价中的难题、推进其落地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增值评价的提出与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增值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其次,探讨了增值评价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技术赋能增值评价的基本策略;再次,围绕追踪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增值评价模型的选择与应用、发展水平可视化呈现与交互三个核心场景,从目的与作用、相关技术与应用分析等视角,详细探讨了智能技术支持下增值评价的实现方式;最后,以美国田纳西州增值评价系统和苏州教育质量监测为例,介绍了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增值评价典型应用实践案例。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智能时代加快探索增值评价、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仍存在结果性的评价导向、过于窄化的评价内容以及比较滞后的评价技术等问题。新时代的高校学生评价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为教育评价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基于此,构建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秉持系统性原则,兼顾共性与个性原则、动态调整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融合电子档案、区块链技术、增值评价模型以及智能采集等现代信息技术,从道德修养、核心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果增值测评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多方面的涵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可以指掌握知识的层次,个体的心理发展等;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角度,可以指学生在大学期间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侧重不同方向,分成其他类型。大学生在高校的增值是指大四学生比大一新生学习成果的增加值,同时要考虑入学时的成绩计算预期值,进行基准一致的纵向增值测算。学生参与理论解释了高等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些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丰富了增值评价理论的内涵。美国大学生学习成果增值测评体系健全,从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到评价方式、实施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评价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原则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增值评价学校效能是当前学校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学校效能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60%~80%的高考成绩校际差距都不是学校本身所导致的,在提高学生进步幅度方面,不同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增值评价结果与高考分数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效能在不同学科间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效能无差异。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于创新学校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G省S市大学师范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学习进行增值评价的探索和比较,发现在四种增值评价方法的应用结果中既显示出整体上的差异性与同质性特征,又凸显出个体间的个性化特征。据此得出应遵循评价方法特性,提高增值评价的实用价值;拓宽学生评价视野,发挥增值评价的育人功能。文章建议:建立智能技术支持体系,助力增值评价实践;探索生本增值评价,聚力赋能个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模式的兴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回应社会问责,一种重新回归学生本位,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评测高等教育为学生带来影响的增值评价运动正在美国大学兴起。增值评价主要测量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期间所发生的变化,目前可运用直接法、间接法、事后法三种方法来测量。学生的增值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增值评价改变了大学以往过多以"输入"为标准、以经验判断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构建起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可显现证据为基础,以教育过程、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的一套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超越,也是美国大学回归大学之道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评教是高校汇集学生反馈、监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生评教量规大多由管理者、教学论专家开发,学生依据现成量规的评教指标打分,完成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其优点是指标体系明确、操作方便、统计简单,问题是由管理者、教学论专家拟定的教学评价指标不能涵盖学生认为重要的指标。针对上述问题,澳大利亚学者提出最大差异量规,从课程与教学维度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采用最好-最差配对选择,使评教差异最大化,包括对高校教师课程与教学绩效的评价,还可以对评价量规本身的绩效-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价,其结果能更有效地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动态地反映学生本身的学习发展需求,提升高校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价值,对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科学性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改革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现代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思想,提出具体的评价改革方法和成绩评价主体、公式、流程,并对关键内容进行必要的论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学校效能研究的深入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学校效能增值评价日益成为学校效能评价的主流。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适应性为学校效能评价的指标,运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85所农村初中进行增值评价,发现:在提高学校效能方面,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按原始分数获得的学校排名与按增值评价获得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间的学校效能显著相关;学校效能在不同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习基础仍然是造成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学校基本条件对学生学业成绩作用明显等。据此,提出有利于提高学校效能的建议,如以增值评价为手段,建立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教师应针对不同起点学生因材施教等。  相似文献   

17.
开展非化学专业大学生化学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就非化学专业大学生化学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目的及意义、评价的途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但是当前国内中小学学生评教系统主要是满意度测评或基于专家评教改编而来的学生评教问卷。由于其设计理念是基于经验,编制视角是成人中心,使用目的是绩效评估,导致学生评教结果不能指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不愿被评教、师生关系异化等后果。因此,良好的学生评教工具系统的建构原则应该是基于实证的理论建构、学生中心的编制视角、实用主义的使用目的。以此为指导尝试建构了三个模块共九个维度的学生评教工具系统。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student engagement concept has been revolutionised so that students play an active role alongside staff members in determining their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aff partnerships enhances student engagement and exper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on partnerships in Malaysia is scan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scholarly literature on such partnerships – in particular, exploring post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taff members’ partnership dimensions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 in Malaysia.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nterviewed 33 post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10 academic staff and 12 professional staff memb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tudent–staff partnership model is well integrated into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invited to co-design and implement adjustment programmes for newly arriv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multi-layered benefits of partnerships for post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for staff members.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partnerships for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taff memb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substantial investments have been made in reengineering systems of teacher evalu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models of teacher evaluation typically adopt a standards-based view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include a value-added measure of growth in student learning. With more than a decade of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it is timely to assess empirical evidence bearing on the efficacy of this school improve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along three lines of analysis: evidence on the magnitude, consistency, and stability of teacher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eacher evaluation on growth in student learning, and literature from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on how schools function. Although the trend towards focusing on teacher evaluation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internationally, most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is from the USA. Thi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yields two key conclusions. First, we conclude that the policy logic supporting this reform remains considerably stronger tha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econd, we suggest that alternativ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may yield more positive results and at a lower cost in terms of staff time and district f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