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部分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与应用等问题。将可视、可感的红色新闻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推动其由情感融入→知识吸收→理论建构→实践转化,可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温度和厚度,增强其教育效果。具体来说,有三条路径:一是叙事性融入,通过教师口头叙事与影像资料叙事,将枯燥的说理变成具有画面感的情境,帮助学生生成红色记忆,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力;二是探索性融入,通过问题式探索与体验式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并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巩固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解释力;三是创作类融入,通过纪录性作品和述评类作品创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活化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的推动者,要求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人民领袖对"人民性"精神内涵作了精辟论述。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记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人与人民群众关系应当水乳交融,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回归。贴近群众,也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提高舆论引导艺术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风,人民群众才会喜闻乐见。为此,记者应有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怀有调查研究的写作态度,才能写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伴随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立者,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系统深入地分析和回答了有关新闻工作的种种问题,其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喉舌”论、党性论、群众论、导向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引导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业务,规范我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本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工作的明确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说真话,报实情,讲真理,做到为人正派,不谋私利,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理论,在过往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不断发展中的新闻理论,应该结合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现实情况,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召唤新闻教育的改革,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实践的重要理论,其教育方式更应该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特有的红色资源,以及党史学习等进行主场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场建构来回应新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邓拓一生新闻实践及新闻理念的梳理考察,从其对办报的思想、认识、办报的思路、办报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论述了邓拓如何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探索新闻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标、体系与方法。结合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要深入理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二要完善教学体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三要推动教材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四要积累培养成果,输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总之,置身媒介融合、全球创新的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是新闻传播学科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和专业追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传播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媒体工作者的摇篮,对学生树立新闻理想、形成新闻认知、提升理论及实践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但在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效果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湖北省新闻传播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调研基础上,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入中国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新闻工作者沿着历史回顾、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三条研究路径进行了新探索,获得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特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实际相结合三方面,对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探讨,以促进新闻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进行新闻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方向,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验,反思我院传播学专业新闻史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优化方案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对社会新闻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高校新闻院系学生有关媒体的党性以及新闻的真实性等的认知整体都是十分积极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改革,这样才可以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对2010年至今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整体情况、研究内容、研究特征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学者们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模式、重要作用与意义、教育现状、问题与策略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且已经进入瓶颈期。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专业作为高校中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其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新闻专业尤其是新闻实务类课程通常更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割裂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课程思政所强调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因此,新闻实务类课程思政教育亟待改革,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应通过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传播学科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集中表现在新闻学理论类课程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类课程上。前者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常规性与简易性方式,后者是学生直接进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本体的最便捷途径。2009年以后,此类教材的编写出现了新的探索,表现为:更多地体现了集体的智慧、组织的意志,教材也显得更具规范性、标准化与权威感;在设计与阐述中既体现出了创新性,又显得平实稳妥,更具现实解释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此类教材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和弥补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其根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教育作为发展人、培养人的途径、手段,必须以此为指导,才能完成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其看作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和罗盘。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形成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指出它是适应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通过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自美 《天中学刊》2010,25(1):47-49
任何一种哲学的主题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对人性的界定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关注人的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更是如此。近代欧洲的各种思想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关注人性,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应该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中。主体性永远是人的最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传播秩序不平衡的情况下,要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改进对外传播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指导对外传播实践,使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努力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党性",灵魂是"真实"。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广播电视节目的政治导向,真实性决定舆论引导方向,品位决定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取向。娱乐节目同样蕴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媒体的服务观决定察民情达民意。  相似文献   

20.
面对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多元趋势 ,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遇到了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时 ,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针与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树立大局意识 ,坚持新闻事业改革 ,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