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曼凌 《班主任》2010,(2):42-43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照,如调个好座位、多提问、让孩子当干部……为此,不少家长给老师请客送礼。对此,如果老师推辞,一些家长会有各种想法甚至生气;如果接受,则有悖师德。有的班主任说:吃请也是为了工作,这种方式更容易和家长沟通。我很困惑,面对家长请客送礼,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
谭建明 《广东教育》2011,(12):65-65
我们很多老师都在埋怨学生不讲礼貌。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话影响其他人,也影响老师上课;课间休息时,有的学生狂追猛跑,撞了路过的老师后。连声“对不起”都没有:迟到的学生径直走进教室.连一声“报告”都没有,等等。  相似文献   

3.
智联招聘曾经展开过一个关于“送礼的对象主要是谁”的调查,有37%的参与者选择了掌握职场“生杀”大权的上级领导;朋友占据了亚军位置,占34%;生意上离不开的客户占据了12%的比例:相对来说,亲属、一般同事、同学、老师和邻居的比例要少得多,分别是6%、4%、2%、5%和0.1%。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从“礼”的源考及释义着手,结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语,讨论“礼”的内涵及其英译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赵冬 《班主任》2009,(6):43-44
一忌动不动就请家长。有些班主任把“请家长”当作处理犯错学生的法宝,只要学生犯了错,就请家长,其实这样做极不明智。请家长要把握一个原则——“必要”时才请。如果动不动就请家长,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请家长”麻木不仁,或记恨老师;家长也会有怨言,认为班主任无能。  相似文献   

6.
当今,减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相应地加大了对教育者继续教育的力度。然而,我们早就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必须实施“三位一体”式教育,即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纳入进来。在加强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我认为对家长也要进行“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7.
和许多幼儿园一样,我园每学期都有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在园的半日活动。这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家园联系方法,但是每学期只“开放”一次,而且每次都是家长看老师“表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数量上看,我们都感到这种联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保教工作,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更有效地进行家园之间的沟通呢?我们从国外幼儿园的“义工”活动中得到启示,有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9.
刘洪华 《班主任》2010,(2):49-49
“刘老师,孩子在你班里这么长时间,让你费心了,今晚你在家吗?我和爱人想去看看你。”这是小丽的家长打来的电话。小丽是这学期才转到我班的,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我给她安排了学习很好的同桌,帮她尽快把学习赶上来。小丽家长几次在电话里表达了谢意,三番五次邀请我出去坐坐,我都以教学任务繁重为由婉言谢绝了。这次,家长竟然提出来我家,真是出乎我意料,一时间让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怎么办呢?家长一定不会空手而来,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老师,  相似文献   

10.
子瑜 《教育文汇》2011,(2):22-23
2011年4—12月话题征稿:4月:中小学由班主任“优化组合”挑选学科老师好不好?5月:为什么不少中小学老师总是觉得课时不够用?6月:您赞同“推门听课”吗?  相似文献   

11.
张松超 《生活教育》2014,(15):13-13
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0%的家长和孩子不会给老师送礼,而100%的教师则表示自己收到过礼品。(2010年9月7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12.
顾启洲 《生活教育》2010,(12):46-47
礼貌教育在我校一直很受重视,学生只要见到老师就会主动问好。但,如今有些老师却不把学生的问好当回事,学生向他问好,他脸上既没有什么表情,嘴上也没说什么,肢体上更没有什么动作表示,视而不见,头也不抬地就径直走了。  相似文献   

13.
王锋 《教育文汇》2011,(3):20-20
不知从何时开始,城镇里的不少学校盛行让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或试卷上“签字”。一开始,这个点子还蛮新鲜,也受到了部分家长的欢迎。时间一长,问题便暴露出来了。有不少家长说:这样做是不是老师在给自己“减负”?  相似文献   

14.
四环市场育儿支援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挖掘家长中间蕴藏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自己承担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职责,从而实现教育的自主、自助。基于此,我们发动家长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家长委员会,并提议下午活动就由家长委员会成员轮流组织,担任“家长老师”。但是在倡议一周多以后,家长们始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需要我们到摊位上去请他们,而且常常是无功而返。有的家长极不配合,还冷眼相待,或者干脆采取不搭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16.
刘建群 《江苏教育》2006,(3A):37-38
教育学生必须以人为本,老师、学生和家长是支撑“人”的三个跳动音符。读懂三个音符,用心演奏三个音符,让这三个音符形成一个美丽的合力共同发挥作用,班主任工作将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7.
2011年5—12月话题征稿:5月:为什么不少中小学老师总是觉得课时不够用?6月:您赞同“推门听课”吗?7月:有的中小学要求教师不仅听同学科老师的课,还要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您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三礼”中的男尊女卑、父母高于子女的思想只是其社会伦理思想的一个方面,其实,“三礼”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出对女性和子女的尊重,有时,“三礼”甚至把这种尊重上升到其伦理思想体系中相当高的高度。我们从这种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尊重中,可以窥见我们的先人——“三礼”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也可纠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三礼”及早期儒家礼制思想的片面看法或者误解。  相似文献   

19.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孔子的“敬”思想分析了对“礼”的本体意义和为用价值。“敬”不仅能够成就自身之德,使人的行为和谋事莫不自觉地以礼为尊,恰恰合礼,而且“敬”德还具有巨大的示效感化作用,形成人人循礼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