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国门洞开、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涌入中国。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念、柏格森的生命学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使国人茅塞顿开。面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所言说的诸如个性、个人、自我、心灵等一系列关于人的本真因素,以及他们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孤独与苦闷、迷惘与矛盾等创作理念,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小说家们的极大兴趣与认同。因此,中国新时期小说界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新气象。对于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情状,本世纪以来的博士、硕士论文多有以此作为选题而研究者,或论述西方意识流小说译介之现状,或研究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或探究莫言的魔幻作品,或就某一作品进行细微剖析,等等。至于对意识流的西风东渐之历史背景、传播路径、创作影响、发展现状、利弊得失等作全面而系统研究者,尚未幸见。金红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24万字,下文简称《流变》),便是这样一部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尽心用情、标新立异、自成体系、自铸伟词的空前力作,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新篇章,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笔者通读《流变》,窃以为主要特色有三端,兹简略论之。  相似文献   

2.
许峰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6):19-22,28
意识流是在一战后的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文学现象,王蒙在新时期的六篇创新之作就被认为是“东方意识流”。然而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在本质上仍属现实主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3.
西方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它的产生基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挖掘,承载着对人的本真思想的探讨、对意识深层的揭示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感知。它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国新时期作家对意识流小说的接受同样基于对人的认识、对特定时期人的观念不断提升的前提。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相对西方意识流文学而言是一种时空上的错位与审美观念上的应合。自此,当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描写转向内部世界的探讨;当代文学的创作视点也从此真正走进“人”这一文学创作主体。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李健博士的《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2008年5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作者在兰州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15万字,分为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发展概述、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史传合一”与西方传记的“史传分离”、对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的反思、中国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西方现代派的引进和借鉴,使得一些小说家,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在发生变化,而最早将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中国传统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进行着创作上的新探索。 一、探“流” “新时期”的心理小说有什么特征呢?通过比较,可以得到鉴别。 同西方“意识流”对比。 西方意识流强调心理的真实,这本无可非议,但他们同时却忽略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为真实而真实的毛病。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就认为文学不是社会批评,而是表现意识的精…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二次高潮。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丁玲等人的部分小说创作,作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初潮和绿起,奠定了东方意识流小说的基础。而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之父。到二、三十年代,以刘纳鸥、施蛰存、穆时英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则成为一次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群体尝试,从而构成了第一次意识流小说的高潮。而意识流小说的重振或曰第二次高潮则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王蒙、茹志鹃、李陀、戴厚英、张洁、张承志……等大批作家都参与和从事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产生“重读”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学研究本身需要重读;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的自觉倡导;三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它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经历了由依赖政治向回归文学本身的转变过程;前期是文学的“拨乱反正”,后期是拨“政治”反“文学”,贯穿前后的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读”在履行文学批评的同时,承担了双重的启蒙任务,它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是舶来品,学界大概对此没做过传人流程的审理。国内大量文学史料雄辩地证明:继中国现代文苑之后,它在新时期文坛的“流速”不减,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体变革。这充分反映出新时期文坛有识之士不断沉淀的现代意识之雄起,以及他们面对外来文化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阳春新近出版的专著《新时期文学思潮述评》是研究新时期文学思潮的一部全面系统之作。对于这样一部“颇多创见”(张铁夫先生评语)的研究专著,就笔者所感,突出的是《述评)围绕探讨和阐述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学迎接“世界文学时代”的挑战这一严峻课题,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该体系不是应飘浅浮地向着新世纪飞腾,而是有着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浓郁的时代气息。《评述》总论部分,论述了文学与社会、哲学、宗教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把文学放在宏伟的历史进程、广阔而深透的国际国内文化背景中考察的宏观视野。在李阳春的笔下,新时…  相似文献   

13.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F0002-F0002,F0003,F0004
2010年11月27至12月2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在海口燕泰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300多人参加了会议,43人大会发言,120余人小组发言,围绕“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这一大会主题,就“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与当代性”、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因而也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墙上的斑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起的种种联想。看似毫无头绪,内容互不关联,细细品味一番,我们就会发现作品中“我”的意识一直在一  相似文献   

15.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     
近年来我国文学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术语:“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电影,意识流手法……等等。因为它是“舶来品”,大家不免看着眼生。 “意识流”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发明权属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犹如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因此,他提议以“意识流”、“思想流”称之。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欧美一些作家将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文学交融中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嬗变张普如果从王蒙发表第一批所谓“东方意识流”小说的1979、1980年算起,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作家把西方作家几百年间走过的文学道路又重新走了一遍。80年代,可以说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为数不少的国度得到译介,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评价。但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它个中存在的问题却潜藏着某种微妙的轻视。为此,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的实绩面前,多一些内心的拷问,多一些内功的打造,有助于构筑起坚实的中外文学交流对等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新时期内蒙古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得益于创作队伍“宠辱不惊”的稳健的艺术风格,执著的创作精神及较高的文学素质。表现在它拥有一支由多民族的几代作家构成的、以稳健执著的创作精神共同创造了新时期内蒙古小说繁荣的队伍;和这支队伍坚执于地区特点,以稳步丰富文学自身的执著精神而创作出的一批又一批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以及其在艺术追求上所表现的沉稳与扎实,不但在创作中保持发扬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且使之得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特殊年份,而2009年又是“当代文学六十年”的花甲纪念。在2008年与2009年之交回顾“新时期文学”的“当代性价值”,目的在于对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综合地分析与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