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通过语言创造出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反思其荒诞隐喻的真理,幽默诠释的讽刺,以扭曲解读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刘欣 《文化学刊》2012,(2):32-41
徐德凝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正在于,那些诚恳的诗句来自一颗真挚的诗心,它们抒写着诗人的强烈感受,它们与这个社会一同呼吸,它们不寄于形式上的枷锁,它们描绘着真实的民间。在文学的创作生态多元化的今天,诗不应仅诞自"职业诗人"之手;诗人不应只作"诗歌"。从都可以做自己的诗。诗应该与生活和平相处,诗歌应该是人在这复杂社会中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3.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5.
王公山 《文化学刊》2014,(2):161-170
从文学文献的角度来看,《礼记》有其独到的价值,首先,该书保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与故事素材,为后世文学再创造提供了历史真实的依据;其次,该书保存了很多上古文学思想、文体范式,为后世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该书所援引的《诗》《书》、古歌谣等资料,为后世文学文献的整理提供了史料真实的依据。质言之,《礼记》有着独到的文学文献价值,值得后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有其独特的文学背景。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戏曲、说唱、词赋、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讲述时事的情况,勾勒出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中文学叙述重心的转移、文风的重大变化及新题材作品兴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广西玉林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对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改革能极大地促进新型墙材工业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和底蕴,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懂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创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意境分析能力,对汉语言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特点,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其次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语境的创设意义与价值;最后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文学视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成为一个考察文学问题的新视角。但在地域文学研究中隐伏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人与地域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流寓的角度考察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以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人与地域的隔阂感、融合感及地域对流寓文学的接受与认同为例,揭示流寓作为人与地域更真实的关系以及流寓文学对于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兼及中国古代地方文化研究中流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1,(4):57-57
李娟在《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数字技术与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改变着文学的格局,新媒体已经不单单是文学传播的新载体,也成为转变文学身份、文学生态与文学生产模式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的一部分。回顾 1 93 0年代前期出现的文学史写作热潮 ,以及在这股热潮中 ,新文学是如何以“史”的形态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探讨最早出现的独立形态的新文学史 ,主要是陈子展、王哲甫、王丰园和吴文祺等所写的几种 ,评述他们的论史框架、研究视点、内容特色 ,及其所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制约 ,特别注意到唯物史观开始介入新文学史写作的现象。考察初期的文学史写作者如何形成对新文学的“历史想象” ,又如何把新文学的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进行初步的梳理编织 ,并转化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文化背景中,阐释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基本特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意义,并且对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中出现的两种文化倾向作了评析,从而为刚刚开始的21世纪中外文学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晚清学术史发展的背景 ,探讨了刘师培的新史学探索工作 ,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一是“以字诠史”方法的使用 ,二是对史学体例的改造 ,由此而展示了他对清季史学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5):186-186
赵婉孜、刘风光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做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7.
陈章荣 《职业圈》2013,(30):60-60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贯彻实施,企业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职工的年龄、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工会工作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适应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劳动成果,同其他物质劳动成果一样,在生产中同样存在个体功利性.文学伴随着商品的出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个体功利性从自然阶段进入到了积累和追逐阶段.客观和正确认识文学的个体功利性,有利于文学的自身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浙江评论家、诗人龙彼德著述的《梦莉散文艺术》一书,在泰国的泰华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泰国著名散文家梦莉独创的“梦莉体”优秀散文进行了全新的评论.因每篇评论的前面都附有梦莉的原文,看上去原著者是“画龙”,评论者则为“点睛”,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书公开发行后,引起中泰两国许多读者的关注,成了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新文本.  相似文献   

20.
邱茂莎 《文化学刊》2022,(9):196-199
汉语言文学是深层剖析我国语言应用之美的重要参照内容。古往今来,人们将基础行事思想融入到语言交流之中,又将上下求索、历史沉淀后的精要思想渗透至文学作品中。汉语言文学作品之魅力,在于运用语言之精妙,意境营造之独特。无论叙事或抒情,其都有引人着目之“皮相”及令人读后感触颇深之“骨魂”。展开汉语言文学语言运用与意境营造的分析,可有效地增强当代学子文学素养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及意境营造的作用;其次,进一步探索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创建的内涵;最后,以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为分析实例,进一步延展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创建的具体情况,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