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柳青不算多产。除了一些散文、特写和中篇小说《恨透铁》外,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部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部、第二部上卷已出版;第二部下卷已发表部分章节)。但是,就在他仅有的三部长篇作品里,却蕴涵着一些独创性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柳青一生的文学创作中,《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这三部长篇小说是其主要成就。在这些小说中也都有关于人物的爱情婚姻问题的描绘,然而,使人费解的是,柳青生前在谈及他的小说创作时,很少涉及过这一方面的内容,甚至连争议颇多的《创业史》中梁生宝与徐改霞的爱情关系问题,他也很少公开发表意见,有时竟保持沉默。作家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部文学作品的形成,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这里,如果我们摈弃其中的不合理成份——即离开读者,离开了接受活动,作品就仅仅是一些印在纸上的印刷符号而已。那么,接受  相似文献   

3.
童年的模样     
童年是一条小河,它又清又浅,欢欢乐乐地奔跑着;童年是一棵小树,它又绿又亮,快快乐乐地生长着!暑假,斜躺在沙发上,捧起儿童作家汤素兰的《阿莲》这本书,没有盛夏的浮热,没有尘嚣的清扰,我一头扎进书里,不知不觉沉迷其中。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她在乡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有和家人们难以割舍的亲情,有和伙伴们互助的成长,还有在田间和虫蚁嬉戏的乐趣,这个幸福的女孩就是阿莲。  相似文献   

4.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的小说,人们已经习惯用社会一政治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在此,我们尝试着换一种视角,从作家心态和小说创作的关系方面来审视。《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入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并在序言中说自己作小说是  相似文献   

6.
正在多年的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很奇特和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幼儿间存在着特殊的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让孩子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使幼儿间的关系更融洽,感情更深厚。这种儿时的心理依赖陪伴着他们度过快乐的幼儿期,纯真的情感和友谊能绵延到小学甚至初中。这是一种幼儿间的朋辈心理互助现象。这种良性的关系可以促进幼儿园的孩子更快地融入集体,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所谓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7.
《水浒》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人民群众口头流传;民间艺人的记录和讲述;作家的编整和创作.从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故事开始流传,到明初作家施耐庵创作成书,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加工、润色、充实和提高,成为今天这样一部既闪烁着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又凝聚着作家个人心血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农民革命运动的长篇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8.
《村庄秘史》,是作家王青伟经过20多年的酝酿和构思,在感同身受了国族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危机与焦虑后,呈现给读者的一部"魔幻史诗"。这部厚重的文本,以揭示南方农村秘史为题材,叙述着一个个诡秘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传达着作家对个人、社会和历史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柳青个案研究出发,以他的《种谷记》和《创业史》为代表作品,从写作视角、人物塑造和话语方式三个角度来看柳青农村题材小说是如何走向规范的,是如何被纳入到体制化的政治秩序之中的,由此窥探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小说名著,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 的最高成就.200多年来,人们热烈地阅读它,谈论它,研究它,其 中,对于它的作者是谁,就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不少学者 认为《红楼梦》的前80回是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鄂所续,但也 有人提出质疑.《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人们曾从各个方面进 行考证、分析.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些专家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红 楼梦》的作者问题,取得了目前最让人信服的成果. 一般地说,作家写作时,某处的遣词用字由于其写作习惯与文 风的影响,往往表…  相似文献   

11.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彳亍 《现代语文》2004,(8):18-18
《化苦旅》的出版成为中国90年代最重要的学现象之一。一直有种声音,抱怨中国当代没有好的作品,没有杰出的作家,此时忽然沉寂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翻动的书页声,人们兴味盎然地阅读余秋雨的《化苦旅》,并把这份欣喜告诉别人。到了1995年,当《化苦旅》第七次印刷时,它的销量已达到了21万册。一本散发着浓郁化气息的散集的畅销,直到今天也是未  相似文献   

13.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新读写》2009,(7):16-16
两篇写村庄的散文,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初夏的村庄》以时间为序,描写了村庄不同时段不同的情景、情趣、情调,突出了村庄的洒落、俊美、迷人!《温暖的村庄》更多的是从空间着手描写村庄的特点,让人们感觉一种浓浓的温情,表达了作者对村庄怀有的一种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4.
想象一种相遇—那是一个奥地利的杰出作家和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的相遇。不同的是,没有寒暄与客套,没有名利与私心,所有的,只是一种静静的凝视,还有虔心的崇敬。《世间最美的坟墓》,这坟墓真的是世间最美的吗?它朴素,甚至似乎一无所有。茨威格不厌其烦地书写着它的朴素。它是孤寂的,“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相似文献   

15.
王俊娟 《快乐阅读》2011,(20):177-177
《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儿时看戏的一场经历,整篇文章透露出浓浓的乡情。那淳朴善良的人们,宁静而古老的村庄,还有弥散着麦香的夜色,让人回味无穷。读《社戏》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深厚的乡土气息。文章中说道,"一家的客,几乎都是公共的"可见村庄不  相似文献   

16.
《马兰花》是改编自《蛇郎》《马莲花》等民间故事的童话作品。由于当时具有政治意味的接受语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使阅读不知不觉成为一种集体性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从整体上改变了《马兰花》的面貌。《马兰花》既留存着民间故事的烙印又体现出改编者的价值理想,成为表现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相似文献   

17.
余文森教授认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中,同伴互助是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因此,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在集体备课  相似文献   

18.
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丹桂飘香,景色宜人。浙江大学教育系大礼堂的门开了,人们蜂拥而出,边走边兴奋地议论着。《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这节课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素质教育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位年轻女教师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19.
《挽留一轮圆月》这本诗集的书名,在我看来,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奈与惆怅,它应该就是当今社会转型期下人们生存境况的一种象征、一种愿望。我们这个社会的作家、诗人,总有不乏悲悯情怀的,但曾经的圆月即将消逝,今后的天空是残月抑或什么别的,我们真的是不得而知。人们在迷惘地走,迷惘地追问,生存的疼痛就象空气一样附着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其《救赎》一文中记述了“我”在快到13岁的时候获得“救赎”的经过,线索单纯,内容简单。它之所以会勾起人们对之持久的热情,主要得益于作家休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反讽艺术。这种反讽在作品中表现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浪漫反讽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