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照例举行乡试。在这次考试前夕,浙江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科场案。丁忧在籍的内阁中书周福清交通关节,贿嘱考官,犯下科场舞弊罪。经审理后,周福清被革职监禁。本文依据清代官方档案,概述这起科场案始末。周福清,宇介事。谱名致福,后来改名为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糟县人。是鲁迅先生的祖父。他于同治六年(1867)由附生参加甲子科补考(因战争停考)得中举人。同治十年辛本科会试,周福清中第199名贡土,取得了参加股试的资格。股试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在保和欧亲自主持对会试取中者的策问,考中者称…  相似文献   

2.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3.
对“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之管见孔丹,赖珀1983年,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其精神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尽快把我国落后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上去,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国清代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四级考试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清代,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 张之万,字子青,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丁未科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名科”,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充任湖北副考官、河南考官.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相似文献   

7.
1983年全国第十一次广播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改革广播电视事业的蓝图,提出调整事业和技术政策,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以下简称“四级办台、混合覆盖”)的方针。五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进行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以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广播电视系统的改革推向前进。“四级办台、混合覆盖”的方针究竟正  相似文献   

8.
一、主管宣传,出任中共第二把手 彭述之,1894年出生于湖南邵阳隆回县羊谷坳乡转角丘村,家乡位置偏僻,但思想开放。离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居不过十数里地。小时候,他先读私塾,后进入邵阳中学和宝庆县中求学,1917年,被推荐到家乡的五十四庙学堂任教。一年后,他弃教去长沙赴考,被考官从二千考生中拔为第五名,受到省长谭延阎的奖励。1919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9.
东瀛读书记     
一九九七年,笔者应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之邀,为文学研究科作“中唐文学研究”特别讲义。一年居东瀛,获读多处图书馆藏书,累积笔记不一,其中颇有稀见清代文籍。今略择十数种加以介绍,俾治文史者考镜参证。顾惟学殖浅陋,闻见狭隘,疵缪之处尚望方家有以教之。李宣撰《东皋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其著作《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在章学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最深者有三人:一是其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湖北应城知县,为官清廉,性嗜史学。学诚“自少读书,不甘为章句之学”,惟对史学情有独钟,十五、六岁即“取《左》、《国》诸书,分为纪表志传,作《东周书》几及百卷”,这显然与家学渊源相关,是其父导之入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刘文华 《历史档案》2023,(1):122-12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恒著《边缘地带的行政治理:清代厅制再研究》一书,已于2022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除导论、结语外,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清代厅制起源、形成与演变”,第二章“清代厅制的因地制宜及其多样化”,第三章“清代厅的政区分等”,第四至第八章为典型案例研究,分别对山西归绥厅、江苏太湖厅、湖南晃州厅、广西省属厅、广东赤溪厅的设置及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武乡试科举制度之一。清承明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顺天府考试武艺,凡各省武生和绿营兵丁均可应考,称为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十月,分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演弓、刀、石),称为外场;三场考试默写《武经》,称为内场。各省乡试由总督或巡抚为主考,会提镇以视外场。顺天府外场考官以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四人为之,内场考官以翰林官二人充任。考试中式者称为武举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今年“金鸡”奖最佳电影纪录片《往事歌谣》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评述与研究。全文分为6部分:一,创作缘起:描述了本片的创作历程、主创者创作意图和动机;二,“多视点”采集“采风者”:对该片叙事方式与视;角的独特追求予以评述与分析;三,“多声部”表现“采风者”:对该片在声音构成与处理上的突破与创造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四,“多层面”挖掘“采风者”:对该片立意与事实、情感、哲理等层面的内涵开掘作了进一步研究;五,背景与价值:放在国际国内影视大潮中看取该片价值;六,启示与思索:由该片成功引起的几点启示与思索。  相似文献   

14.
反对抹煞科学与迷信界限的出版倾向陈福季当前,在某些出版物中存在着一种值得警惕的有害倾向.这就是抹煞科学与迷信的界限,迷信与科学“浑然一体”,好像根本无所谓科学,也无所谓迷信了。请看:宣传“看风水”的实质即“环境工程学”者有之;从大讲“取阴补阳”。修炼...  相似文献   

15.
南方某出版社,推出了一部专门为“新世纪中小学师生”编写的字典,其中在“鸡”这个词条下。列出了两个义项:一是家禽之一;二是“妓女的贬称”。这第二个义项经报纸披露以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斥之者认为哗众取宠。格调低俗;赞之者辩称辞书应实话实说,不能再“忽悠”读者。一场关于“鸡”的论战,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6.
《西安档案》2007,(2):17-17
在2006年举行的“西安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西安市档案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市档案馆编纂的《往者可鉴》一书获“西安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7.
正"审音"制度是清代童生试中独有的一项防止考生冒籍跨考而实行的制度,制定于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历史档案》于2002年第3、4期及2003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有关清代童生试的档案《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研究审音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审音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防止舞弊的一项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而非像以往研究所论述的,仅施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三个代表思想与新世纪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于2001年11月20日至25日在福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及有关科研院校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学术年会紧紧围绕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结交流了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经验,研讨了当前改革发展急迫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表彰了“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和第七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者;邀请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演讲;安排布置了2002年度学术研究工作等。此次学术年会开得紧…  相似文献   

19.
2l世纪,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发生了冲击。人们称之为“网络媒体”,因它诞生于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作为信息网络的互联网对传统大众传媒有哪些冲击?在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从业该如何从事新闻事业?本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谓:“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而今文学又实从考证学衍生而来。”(《清代学术概论》)梁氏就清代整体学风而言,谓清学之主流即“考证学”,大抵不错;若细究起来,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则几经嬗变,呈阶段性特点。而此“阶段性特点”,从清代各时期大量汇刻的丛书中可窥见其端绪。因此,清代的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下面拟分段就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各时期学风与丛书之特点,略作考述,藉以阐明其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