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2.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从周作人、郑振铎到唐驶、黄裳,现代书话形成了一条潜在的脉流。这一脉流由读书人与书、书与文化相胶结而成。仅就当代致力于书话写作的人而言,就有如黄裳、孙犁、曹聚仁、谢国桢等等。这些人本身就对传统有着更多的眷顾、怀着更浓厚的情结。倾向于文化守成主义,他们所以更多地选择书话写作形式,在于书话中蕴含着读书人对书和书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等无限的牵绊、依恋。在当代的书话创作的脉流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的书话了。  相似文献   

3.
笔调·旋律     
宁夏作者张永祥潜心于新闻写作研究。他把新闻、新闻理论和散文、散文理论融合在一起,既作为学术上的交心,也旨在新闻写作方面有一个创新。下面这篇是选自作者即将出版的论著《新闻与散文》一书。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散文?怎样写散文?何为散文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能够使散文写作直达人心,发人深省?这些问题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答案。鉴于此,广东人民出版社启动了"百年散文探索丛书"项目,意在通过解读散文名家,梳理散文理论脉络,创新散文理论话语,推动散文理论研究。其中的《散文的常道》一书,由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编写,在对散文本体的体悟中,寻求百年来散文的话语之道。《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散文的常道》(广东人民  相似文献   

5.
有了闲暇,寄情风物,将生活的乐趣转到文化的消费上来,这是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情趣。于是,藏书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世纪交接的时候,回过头来寻觅上个世纪初叶的旧物,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乡愁的意味。 《书海珠尘》(以下简称《珠》)的作者从藏书家的角度来谈论老版本的品相价值,叙述着冷摊书坊间捡拾淘金的有趣经历。现代书话从30年代行世以来,到1962年唐  《书话》出版,再到今日,书话写作盛行,收藏家们的书话自成一格,因为丰富的收藏,得以接触一些比较稀见的版本,谈一些文坛掌故、搜求的趣闻,满纸意趣;有一分资…  相似文献   

6.
读到《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一期陈四益的书评《他勾勒出了我们难以忘却的时代——读俞明(故雨新知)》后,我作为俞明作品的一个老读者,也有些话要说说。陈四益说读《故雨新知》最好能同读俞明的另一本散文集《姑苏烟水集》,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两本文集,反映了俞明散文的成就与特色。这两本书  相似文献   

7.
庄葳 《编辑之友》1997,(1):56-56
我国有好几百家出版社,每家出版社又有不步编辑.成千上万的书籍就经由他们的手发稿出版。他们为读者出版了各式各样的书.可是我们却很步看到直接为编辑写作的书。最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规划教材”中的《编辑应用写作》(吴添汉编著)一书,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8.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出版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本书会成为新一代读书人的思想航船,引载着他们进入书海流连忘返。书评家徐雁就是其中之一。当他还是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学子时,便对唐先生的书话如痴如醉了。在唐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书话写作的道路。十年风雨,弹指一挥,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秋禾书语》便是他书海泛舟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史传》     
《文心雕龙》里第十六篇《史传》,第十七篇《诸子》,是讲先秦两汉的散文的。我国先秦散文,就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散文虽然有了发展,不限于这两类,可是最主要的还是这两类。因此,在这两篇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看法。《史传》篇里前面的部分是讲历史著作的演变的,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这里就略去了。后面的部分是讲历史散文的写作的。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何头条"解读——头条新闻的捕捉与写作》一书出版后,新闻界同仁和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朋友,要我谈谈抓头条新闻的"诀窍"。为此还应邀去了几所大学讲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1.
《兰台内外》2013,(2):62-63
《白鹿原》是一部小说,它曾荣获茅盾文学奖,轰动一时。它的作者叫陈忠实,曾经的民办教师、基层干部,现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写作《白鹿原》前,陈忠实说了一句话:"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这辈子算白活了。"如今,功成名就,问起71岁的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答:看到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哪怕是一篇小散文。  相似文献   

12.
吴辉 《新闻与写作》2002,(11):35-36
穆青同志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通讯力作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而且闪现着灿烂的艺术光辉。穆青的成功与其不断开拓创新的品格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位名记者,他一面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记录时代的脚步,另一方面,在新闻写作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笔。他说:“对新闻写作的某些要求我们不必过分拘泥。”“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收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穆青的新闻作品集,取名为《穆青散文选》,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不仅是精彩的新闻报道,而且是优秀的散文华章。综观穆青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闻通讯作品,它们的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结构自由;感情丰富;文采飞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封底以《新闻界的书法之家》,刊登我们全家书法活动的一组照片。9年后,我带着自己出版的《书石穴位养生》一书回“娘家”寻寻故友,我发现如今的《新闻与写作》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她增加了三种意识之“花”: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2006,(5):8-8
著名学者周胜林先生所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一书日前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正198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主任(社长)姜德明兄要我编一本老作家孙犁先生的小说集,此前他对我说过:"你的几十首诗和散文,都是孙犁经手编发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那时我写书话挨批,你用笔名写作还得奖。"我找出当年《天津日报》剪报,粗略一数,竟有二十五篇之多,孙犁先生要付出多少心力!  相似文献   

16.
近来书话盛行,成一时之俏。书话作为一种文体,已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喜爱,如这次北京市举办的秋季书市中,由姜德明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北京出版社出版)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7.
书话漫话     
书话漫话———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4期姜德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话、词话、曲话,名著多有,唯有书话似乎是近60年始为人们所用,并逐渐为公众所认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书话的理解仍各有不同。对书话范围的界定还比较宽泛,多数人把凡是关于谈书的散文、随...  相似文献   

18.
细读获奖通讯《是谁,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载1984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就象细嚼一枚鲜橄榄,使人清香满口,余味无穷。可以说,这是一篇无论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还是选材写作上都耐人寻味的好散文。说它是篇散文,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19.
注意运用背景材料已成为世界新闻写作发展的趋势。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极为重视新闻背景的写作,他们把新闻背景与新闻主题的关系比做绿叶与红花。《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  相似文献   

20.
还是先引一段唐弢先生写于1979年10月5日的《晦庵书话·序》:“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里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书话不能空洞,要有趣味,文笔也要有所讲究。其实在这段引文之外,还有一点电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