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心协力争取上游”、“多快好省是成功之本”、“让我们从现在起各尽所能力求上进……”今年1月,我们在新加坡的星洲·南洋《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访问期间,发现这两家姐妹报馆内的墙上贴着不少这类鼓干劲、争先进的标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们工作作风踏实,办事讲究效率和经济效益,两家报纸去年的纯利润达1600万新元(合700多万美元)。拥有250万人口的新加坡,共有5份日报和晚报。最大的是英文《海峡时报》,发行量为26万份;最小的是英文《商业时报》,发行量只有1万多份,读者对象主要是马来人和印度人。星洲·南洋《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都是华文报,共享一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同属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管辖。《联合早报》创办时间较长,是新加坡目前唯一的一家华文早报,发行量为20万份,仅次于英文《海峡时  相似文献   

2.
杜晓华 《青年记者》2006,(12):26-27
本对2005年6-8月的全部《联合早报》,从6月1日开始,采用每隔三天抽取一份的方法,共选择19份报纸作为样本(由于周日版即“早报星期天”的版面设计不同于其他六日,故本次研究暂不计于内),分别从版式、图片等方面来加以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日《联合早报》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3.
金秋十月 ,我们在北京幸会前来作业务参访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用林总编辑的话说 ,他是阔别 5年后又一次造访北京 ,北京秋天的景色 ,北京的媒体和同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问他是否愿意做一次被访问对象时 ,他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要求。谈话就从此行的印象开始。记者 :这次来北京 ,参观了不少新闻媒体 ,也和中国的新闻同行作了交流 ,和 5年前相比 ,您觉得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感受如何 ?林 :这次来北京只有几天的时间 ,接触了一些媒体同业的朋友 ,只能谈谈表面的印象。我突出的感受是 ,跟 5年前相比 ,这里的媒体 ,包括报…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的新闻评论□周建明新加坡《联合早报》创办于1983年,隶属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SingaporePressHolding)。其电子版于1995年8月创办,每天中午12:00上网发布。上网的当月,浏览者访问的次数达25万人...  相似文献   

5.
在亚洲金融危机高风暴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迎来了她75周年的创刊纪念日。①《联合早报》的同仁们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审时度势,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划和准备,配合报庆,组织举办大量活动,宣传和实施他们的改版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赢得好评如潮。面对新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信息服务水平的迅速提高,世界各国众多的报刊在因特网上创办电子版已成蓬勃之势。而在色彩纷呈的因特网上,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以其内容丰富、传播迅捷深受海内外华人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海内外华文电子报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阅读世纪》发表署名文章,以《图书缺图片》为题,对中国出版界不重视图书插图提出意见。文章说,不重视图片,似乎是中国书刊的一个“传统”,中国过去出版的名人回忆录,除了封面有著作者的尊容之外。全书就再也找不到多一张照片了。 文章说,图书图书,最好是有图之书,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全中国大陆出版好多图书,往往是缺图之  相似文献   

8.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它把海内外华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读者群,其内容立足新加坡,放眼东南亚,紧盯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华人的喜欢。今年3月起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份报纸。经过半年多的接触,我对《联合早报》最深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重。  相似文献   

9.
从今年3月到新加坡学习起,我就成了《联合早报》的忠实读者。每天早上我都会花0.75新元买一份《联合早报》,然后边吃早餐边看新闻。半年多来,《联合早报》已成为我了解新加坡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的缘起、发展,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困难。作者在分析了联合早报电子版的特征、读者和发展战略之后,提出,中文电子报刊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力。坡联合早报从一家地区性的报纸发展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报纸,不能不归功于网络提供的传播速度、互动技术及无限的存储空间。作者认为,目前电子报纸面临的主要困难仍然是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联合早报》是新加坡拥有95年办报经验的权威性主流报纸。当前,随着读者群和记者群的减少,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在面临着如何定位和转型的问题。一方面,在报业与华社关系、自身经营方式、国家的教育制度改变中进行不断升级尝试;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也改变着读者的阅读方式,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全媒体架构上进行改革以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最后,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关注中国,关注"一带一路"成为其重要的报道领域,也是其能成为世界性的华文媒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联合早报>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之一,为学习<联合早报>的办报经验,去年10月我专程到<联合早报>访问,了解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八妇女节,两个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和中国博客圈中的娱乐记者袁蕾的博客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这本来是两位记者开的玩笑,没想到一位路透社记者把这件事情和中国正在紧张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见此消息,如获之宝,随即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随后,这篇报道在众多英文站迅速传播,BBC、美国之音等西方主流媒体立刻跟进,至少有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此亨。 3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署名张从兴的文章,《“中国博客门”耍了西方媒体》,很快引起了中国大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本刊记者就“博客门”亨件对中外媒体产生的影响专访了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中国首席特派员叶鹏飞。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4):34-37
由于族群结构和地缘政治的原因,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身处一种生存困境,这种困境又影响了其内外政策,由华人占主导的政府也由此一直打压华文教育和华文传媒,以《联合早报》为代表的华文报纸因此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扮演着一个复杂的角色,在对涉华报道方面尤为明显。一方面要顾及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华人,另一方面又要服从国家利益,平衡就成为其涉华报道的核心法则。  相似文献   

15.
王积龙 《新闻界》2005,(5):97-99
1995年8月《联合早报》电子版上网发行,被海外学者誉为电子报刊业“亚太地区成功的典范”.目前其日平均页浏览量达到800万-1000万次,每月的平均读者人数(独立IP)超过400万人.读者人数95%以上在新加坡国外,75%左右在中国.其规模之巨,影响范围之广,堪居东南亚媒体之首。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在不同时期所推行的语言教育政策引发华语社会地位与功能的变化,也使当地华文报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构建华人身份过程中做出了调整,其新闻采编也由此折射出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华人身份及认同感。本文以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联合早报》为例,通过追溯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结合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探究《联合早报》与华人身份认同所经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即所有的媒介,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从来都是某种权势的“吹笛手“。这种控制媒介  相似文献   

18.
联合早报网(以下简称"早报网")作为新加坡著名华文报纸《联合早报》的电子版,秉承了母报素质高、负责任、报道客观、言论公正的特征。早报网尤其重视对中国的报道,本文即从早报网下属的栏目《中国早点》出发,以2009年1月至5月《中国早点》里所有涉及中国内地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叙事角度与言论特质。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早点》是联合早报网的一个特色栏目,本文采用量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早点》言论的议题集中在政治和社会生活,评论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社会现象,评论倾向以中立为主,批评建议为辅。具体到言论写作,其特色在于:善用小事,引起共鸣;巧妙引述,态度显现;善用成语,展现中国风;善用数据,追求准确性;巧用对比,融会贯通。《中国早点》言论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色,原因有二:一是早报的中国策略与中华情结;二是作者作为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