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学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探讨,研究语文教学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秀蔚丛生.仅据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卷末开列的"国文教学参考论文选目",10余年便达180余篇.同时,一批语文教学理论专著也相继问世.据查,20年代较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专著便有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是语文教学法快速发展时期,阮真和蒋伯潜的同名同类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法》是中学国文教学法代表作,具有很大研究价值,通过对两本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出具有经典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以及找出经久不衰的教育理念在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热点"核心素养"中的体现以及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翻译"原为两种语言系统间的转换。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翻译只是作为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但"翻译"曾是公认的一种作文练习。回顾历史,最先提出"作文用翻译"的是胡适先生,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后来,"翻译"的作文练习在1932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40年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都有提及。在二十多年的课程编写史上,"翻  相似文献   

4.
阮真,又名阮乐真,浙江绍兴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曾在厦门集美学校高等师范文科和国学专修班任国文教员。1928年,应广西教育厅之邀去该厅编译处从事《教育丛刊》的编辑工作。1929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该校教育学研究所潜心研究中学国文教学,担任教材教法研究生导师。离开广州后,曾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无锡国专、无锡师范等校教授国文和国文教学法课程。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曾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学作文题目研究》《中学国文校外阅读研究》《中学国文各学程教学研…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黎锦熙在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发表了一部我国较早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论著《新著国语教学法》。后经修订、充实,一九五一年一月北京师大出版部重版,更名为《新国文教学法》。《新国文教学法》是黎锦熙长期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产物,因而比较鲜明地  相似文献   

6.
语文单独设科之后 ,对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也就开始了。同时 ,在一些师范学堂和一般学校附设的师范科里 ,还陆续开设了教学法课程。①到了20年代 ,对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影响很大。例如 ,1926年以前出版的语文教学法著作 ,就有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 ,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2)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 ,吴研因、舒新城的《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1925)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 ,周铭三、冯顺伯…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迅猛发展。当时教育界一大批有识之士率先致力于白话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和王森然先生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就奠定了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王森然先生在阅读教学改革方面成绩尤为显著。时隔六十多年,其研究成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归纳起来,王森然阅读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实践意义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王丛 《内蒙古教育》2012,(13):46-52
一语文教育效果差并非自今日始,而是由来已久。五四运动之前,社会上和教育界对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批评之声便时有所闻。《教育公报》第六年第一期《拟请教育部召集国文教授会议,议定国文教法建议案》":中等学校国文退化殆为教育界所公认。以本校招考经验而论,考生文理多不通,甚者至于字体讹误,国文考卷真可入选者什无一二。根底既弱,及毕业时程度仍虑其不够,数年而后,凡高等师范之毕业生将无有能教国文者,至为可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民国教育部于1940年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8年颁布的《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其中1948年的没有实施。此外,1941年颁布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困顿 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为一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学科,自20年代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到今天已有60年的历史。在这不长的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它有过兴盛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国文教学就得到了文化界、教育界的特别关注。研究成果恰如“雨后春笋,秀蔚丛生”。王森然、蒋伯潜、黎锦熙、朱自清、叶圣陶、阮真诸先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13,(10):31-31
本期封面背景图选自《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册)(庄俞、蒋维乔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元年八月版)。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在授课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即为其最具代表者之一.这部著作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注重国文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国文写作教学和读诵教学的身体力行,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自40年代起,在致力语言研究的同时,倾注大量心力于语文教育工作。他编撰过我国现代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语文教材——《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和《开明文言读本》;审订过建国后多种中学语文教科书,包括《汉语》、《文学》分科教材;60年代初起,陆续发表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语文教学论著;粉碎“四人帮”后,首先大声疾呼要改变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倡导语文教育改革,并出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首任会长,带领广大语文教师投身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专著和教材不断出版,学科理论水平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些专著和教材中,张鸿苓等四位同志编著的《语文教学方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4年增订再版;以下简称《方法论》)独树一帜,抓住了培养语文能力这个核心,建立起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旨在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为什么要培养语文能力、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和怎样培养语文能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很值得中学语文教育界重视。研究一下《方法论》的成败得失,对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建设,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张一山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领军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来,在《语文学习》《中国教育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三百余篇;编著各类教学用书一百余本。应邀在广东、浙江、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内蒙古等二十多个省区开设高中语文展示课或语文教学法讲座三百余次。  相似文献   

16.
由几位幼儿教育专家编著的《哈佛多元智能·婴幼版》是一套不错的幼儿教育丛书。如果婴幼儿家长能够认真地读一读,肯定对于发展孩子的智能有很大帮助。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传到我国的时候,先是在学术界讨论,后来渐渐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中,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哈佛多元智能·婴幼版》结合婴幼儿身  相似文献   

17.
刘友开先生的大名可谓久闻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生就以五环式教学法闻名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界。当时先生以五环式教学法解决了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问题,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自那时起,我就十分仰慕刘先生,十分留意先生的编著,也时常读到先生的大作,如《教海弄潮—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论集》、《汪达之教育文集》、《五环式教学法研究》和《新教学方法》等等。如今又读到了先生的《我的教育诗—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诗集》,惊喜之余,既敬佩先生的勤奋,又倾倒于先生的创新型研究方式。教育诗作为一种诗评方…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三、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方法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法,这种说法看似自相矛盾,实际则不然。自从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国语教学的声音一时间响彻全国,但这并非意味着小学国文教学的终止。虽然教育部的法令频频下发,报刊也极力宣传,然而小学文言文教学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有些学校继续使用多年前的国文教科书,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华书局的《新式国文教科书》等,与这些文言教科书配套的教案或教授法也继续印刷发行,但是,与这些教科书配套的、…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八家出版社协作组织编写的《初中教师进修用书》陆续出版了,其中有重庆教科所龚奇柱编著的《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龚奇柱同志原在中学任教,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为四川省的高等师范院校编过历史教学法讲义,去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本书是他在前二书的基础上,听取多方面意见、反复推敲编著而成,较之前著,更为成熟,且有一些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这次论争的前奏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尾声则归结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问题 ,前后延续了近10年之久。这次论争 ,涉及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内容、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早在30年代前期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问题就曾经讨论过。抗战开始以后 ,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育质量当然不会很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又成为一些人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