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竞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干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  相似文献   

2.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 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党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千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一颗燃烧的心——访作家巴金》等几篇随意之作,引起了爱才的领导注意的话,她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名气了。 1982年,郭玲春被派作记者。只是没想到,她这位记者被那“精致得如同圣诞卡的请柬或草草印就的一纸通知,‘裹挟’进各式大小会场之中”,成了在会海里沉浮的“会议记者”。日复一日,她自嘲成了“喜剧  相似文献   

3.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她带着记者的求异思维坐在我们面前,中等身材,秀气潇洒。她告诉我们,原先准备的“开场白”是表示谢意和致歉,想想又很俗套,于是,沉恩片刻,便从新闻的创新开始,笑着对我们说:“新闻应该给人以美的诱惑力。”这,就是近几年在新闻界以求新图变闻名的新华社主任记者郭玲春。1971年,郭玲春进入新华社。那时的新闻稿多数以“新华体”出现在报刊上,日复一日,千人一面。郭玲春为此冒感到“不难”,久之,不安,用她的话说,一篇二百多字的消息,那格式就象她办公的那座楼的200多扇窗户,年年月月无变化,令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写的新闻作品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受到新闻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十几年前,她刚到新华社工作时,看到那些由‘在……下”、“为了……”这样统一的模式写出的干巴巴的新闻稿觉得乏味。她想,新闻也应象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那样写得有声有色;否则,记者、编辑都不爱读,更不用说一般的读者了。随着思想解放,新闻改革的深入,她开始探索新闻写作的新路。勇于冲出旧“格子”郭玲春说:“平时所接触的一些记者都挺有朝气的,描绘起周围的人和事来真是有声有色,风趣幽默。可不知怎么的,大家一铺开稿纸,爬起格子来,似乎人的思想也入了  相似文献   

6.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堪称是会议新闻写作高手。她的成功实践表明,不但可以报道会议,而且会议还可以出好新闻。如她写作的—— 1982年全国好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实事求是地说,当今中外传媒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0.
何瑶 《新闻知识》2005,(5):74-76
范长江说过:“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新华社记郭玲春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由此可见导语对新闻写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识的一些通讯员朋友都有《郭玲春新闻作品选》一书。这本14万多字的不到3元钱的小册子,对通讯员朋友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是不足怪的。郭玲春是我国知名的女记者,自从写了《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一举成名,又写了一批突破传统写法模式的好新闻,在新闻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读了这本书,会使人在从事新闻写作中强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作用。郭玲春作为一名“会议  相似文献   

12.
时下,各类征文评奖活动此起彼伏,经久不衰。如何将征文评奖活动这一干瘪枯燥的消息写得精采别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近日读到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写的《民主兴杂文盛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佳作如林》的消息,深为作者驾驭新闻体裁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对于这类消息,让普通作者来写是很难脱于窠臼的。他们大概只会就事论事,按照新闻的五个要素,将这次活动的时间、收稿用稿及评奖情况叙述一番了事。而郭玲春同志对这则消息的写作,跳出了“正宗”的写作模式,独出心裁,把这则消息写得新颖别致,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十一月二十八日播发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在这个新闻界群英荟萃的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公认这是一篇在改革浪潮中新闻改革的成功之作。在二十九日的大会上,会议主持人拿着报纸兴奋地告诉大家,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写了一篇很好的大会开幕消息,接着他念了消息导语,把消息推荐给到会的  相似文献   

14.
郭玲春散文风格消息写作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是新闻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它以短,平,快见长,特别适合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长期以来,消息写作沿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可读性差。如何改进新闻的写作手法,使其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新华社记郭玲春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一改传统的消息写作模式,开创了一条以散风格为主线的消息写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高级记者郭玲春女士应邀来我社做报告时,曾非常感慨地说,在大陆做记者很幸运:环境好,受人尊重,希望大家好好珍惜。相信郭女士这番话是对自己驻港年亲身体会和所见所闻的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8.
常读报,常留心报上的“去世新闻”。要上“去世新闻”,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总要有些规格。当代新闻史曾出过一个因写“追悼会新闻”而出名的郭玲春(新华社女记者)、(那是有真本事,写得是好),然而你再仔细研究一下此块天地,确实还有不少文章可作。比如近日读报发现,过去关于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所动摇,因为人民日报第四版、第二版上常登的“去世新闻”、“逝世新闻”,刊出日期与人物去世日期有时相隔近半月、一月甚至半年、一年之久。(如6月5日报道林乃清同志逝世已相隔近八个月),什么原因?开始不得其解,后来发现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品是有风格的。这一结论在今天已无大的异议。例如,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以写人物通讯见长,善于用白描手法细腻地描写新闻细节。在娓娓道来的焦裕禄、吴吉昌等故事中,以细节的生动、详尽震撼读者的心弦,展现出他笔法细腻,感情浓郁,主题深刻的风格来。著名报人赵超构,生前以“林放”笔名在《新民晚报》辟《未晚谈》新闻言论专栏,他写的小言论,随物赋形,寓意于事,雅俗共赏,其风格特征是浅显明快,挥洒自如,持论不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的消息报道独树一帜,耐人寻味,她的一系列会议新闻,在新闻情境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美,显示出导语奇特,结构洒脱,语言清丽的风格。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郭玲春回上海探亲,记者去看望她,准备约她写一篇有关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话题围绕着沈从文先生的事情展开,记者问了沈从文先生去世前后新闻报道的一些情况,郭玲春谈了新闻后面的一些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