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通俗文学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的通俗文学是古代神话。“汉乐府”、“志怪小说”、“轶事小说”是两汉六朝通俗文学的标志。标志唐代通俗文学成就的主要是“传奇”和“变文”。宋代的通俗文学以话本小说和说唱诸宫调为代表。元代的杂剧当属于通俗文学范畴。长篇章回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等的涌现,使明代通俗文学呈现一片繁荣景色。清代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问世是近代通俗文学的特色。当代,通俗文学蔚为大观,关键在于提高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俗文学的创作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源于民间的一些习俗、传说;从另一方面来讲,通俗文学又往往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提供一个源头。八仙传说是一种流传甚为广泛的传说,它的产生来源于作家对文人奇闻轶事的夸张性记载,它的不断丰富则是民间与后代作家的合力。后代作家在参阅前人文献的同时,也在民间吸取了大量的传说等作为创作新的通俗文学的养料。而这种新的通俗文学的产生,又为民间传说的再次形成提供了底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通俗文学创作的急骤发展,对于这一文学形态、文学思潮及其创作现状作理论探讨和研究的任务十分现实地摆到了每个理论工作者的面前。这些年,总起来说,通俗文学理论工作滞后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正如有人概括的:“通俗文学一条脚长(创作),一条脚短(理论)。”这一状况亟待改变。但另一方面,近年确也出现了一些不乏见地和深度的探讨、研究文章(有的系著作的章节),它们广泛触及了通俗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6.
一、通俗文学的大敌是庸俗化近年来,我国文坛上出现了“通俗文学热”.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俗文学书刊数量激增,其发行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一些“纯文学”的知名作家也开始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一些大报刊也采取了增小报、出小刊的办法,企图“以小养大”,以俗(文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通俗文学的兴盛与复苏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读者群体的庞大与读者层次的广泛是其显著标志。本文认为,当代通俗文学潮流的强烈、广泛的美学魅力的存在基础就在于,它的题材选择和情节结构之中蕴含了能够满足广大读者“期待视野”中共同具有的在人类某些共有特质作用下产生的期待性的自然质,其存在方式则是,广大读者“期待视野”中的上述期待性在阅读通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这种美学魅力之所以十分强烈,就因为通俗作品所能满足的那些期待性隶属于人类意识领域之底层的“情感”层次,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这种美学魅力之所以十分广泛,则是因为通俗作品所能满足的这些期待性的诱发力量和实质内涵乃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西方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神话,他是当之无愧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以鲜明的音乐个性、革新性的创作特色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印象主义美的作品,这也是他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独特性。通过对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中美学思想进行梳理解读,不同阶段的具体思想体现与创作分析,从音乐本体、内容、形式、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诠释其美学思想,在历史脉络的分析基础之上,来说明德彪西的音乐美学思想形成并不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彰显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的传奇与神话。  相似文献   

9.
琼瑶作为通俗文学中言情小说家的领军人物,其小说的审美特征是她在众多言情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对于琼瑶小说的研究,许多人只注意到了其畅销度与流行性,而对于审美性的挖掘却不够充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有些"流行性"的作品只能闪耀一时,而琼瑶小说屹立通俗文坛几十年,其审美影响与魅力可见一斑。文章从琼瑶小说社会与人生价值的审美特征以及作品中的古典诗意美和传统文化韵味两个方面对琼瑶的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研究,以期对她创作内涵的探讨更见深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审视角度探析了美国小说家理查德·康乃尔的创作思想,并指出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是其创作中审美情感之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唯有小说例外。通俗是小说的特性。五四以后,小说吸取国外的艺术技巧,开始出现雅俗合流的现象。但就长篇小说而言,仍以通俗为其基本特征。八十年代兴起的通俗文学热,冲击了雅文学创作,“雅”文学适应了新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精神需求。但缺乏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宏观指导管理,和创作队伍本身的诸多原因,导致了通俗文学创作的滑坡。今后的文学发展,应提倡取长补短,雅俗合流,共创新路,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12.
通俗文学在明代成为文学的主流,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是当时历史条件、社会思潮和文学发展的产物。通过对通俗文学在创作论、发展观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极力推崇,袁宏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理论中提升出文学与生活这个最贴近文艺实践的二元结构系统,并试图阐明当代通俗文学对这一二元结构的颠覆、消解.让我们看清今天的通俗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否定、抵制文学与生活的传统美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成立于1916年的大东书局,顺应时代潮流,秉承“时尚叙事”的编辑理念,大力启用知名通俗文学作家,并将通俗文学期刊分门别类,进行专题出版,其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独具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当时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接受。  相似文献   

15.
金庸武侠小说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力排众议进入语文教材,足以说明其魅力独特。金庸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武侠题材本身,更在于小说所独具的艺术品格和美学个性。具体表现为:充分体现出儒释道的思想潮流和鲜明的融合互补趋势,对传统意义上的侠义精神进行了"超越";叙事情节波澜迭起、变幻莫测、离奇曲折,具有似是而非、出其不意的美学效果;展示了一个虚幻奇异、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功世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审美性,隐喻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美学层次,将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带进了文学殿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庄子《齐物论》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分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死亡观、美丑观和真人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叶,泰州学派兴起并在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泰州学派的兴起对中国儒家“道统”思想是一次强有力冲击,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支持和促进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至此,历来作为主流的抒情文学开始衰退,被文人士大夫备受冷落的通俗文学则成了明代文学的主流。本文通过对泰州学派哲学思想的分析,指出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是通俗文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讨郁达夫前期美学思想的总体倾向和主要特色。首先在他那较为复杂的创作中,占其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的美学倾向──“自白的”叙事文学和现代主义的部分影响。其次是,他的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赤裸裸的内心自我解剖──“表现论”(感情的自然流露,自叙传);伤感的病态内心生活──现代主义的感伤情调;忧郁情绪的自我发泄──“零余者”的悲苦遭遇、寂寞境地、孤独心灵及其灵与肉的冲突的大量描写。最后,阐述了郁达夫早期创作的社会意义及忧郁悲伤之美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