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子一直保持着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但其间也曾出现过由妇女掌握中央政权的例外,这就是从公元674年武后与高宗并立为“二圣”,到公元713年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的时期。这四十年恰恰处在初唐向盛唐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百四十年里,它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曾引起不少史学家的兴趣,但人们研究的重心主要在于武则天的历史功过,还很少有人从妇女学的角度对产生武则天一类女性统治者的背景和原因作出解释。本文试图就此略作探究,并兼论这四十年在文学方面造成的影响,以期从不同的视角对这段历史求得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领导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从晏阳初最有特色的教育本土化思想和乡村教育模式出发,联系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关意见,希望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翁静 《文化学刊》2009,(6):156-160
本文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儒家思想、“舍己、爱人”的基督精神和“苦力”回归生命的价值取向三个精神向度探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本源,其精神向度不仅指向那一张张被苦难、压迫舔干生气的平民的脸,而且更是指向了平民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的是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湖词对东坡词题材内容上的接受。这一点上范成大主要表现为对苏轼的学习与继承。其次是石湖在风格上对东坡词的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湖词风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而对苏轼词风的接受与融合,恰恰是石湖词风变化重要原因。最后从"以诗为词"的手法上看石湖对东坡的接受。总之,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总体继承、个别突破。  相似文献   

6.
荀子“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根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人容易违背本性,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荀子的心性论有着多元的内涵,既包括对人性的宏观把握,也涉及对个体的微观分析。该文分析了荀子的心性论包括3方面的内涵:一是人性中存在本能的善恶之分,这种善恶不仅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与后天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二是心性的高低有别,高尚的心性能够克制低级的欲望,保持道德的纯粹性;三是心性的修养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社会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体不能仅仅依靠自我意志力来进行改造。该文还提出荀子的心性论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相互作用,为后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明代文学中的六经论为切入点,分析六经论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孕的意义.明初,六经论具有因心以求经的特点,追求人心与天地的内在平衡.台阁文学时期,力图统合理学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更强调六经的政教性质.前七子以对史传文学的强调指斥六经诸儒之言,后七子用理事论否定六经在文学中的作用,共同将六经悬置起来.王阳明创为心学,直接导致"糟粕六经"风尚的出现,本色论成为明代六经论的新论述.文法论则用文学的方式解经习经.  相似文献   

8.
阮攸是越南最为知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撰写了享誉世界的喃诗传《金云翘传》,还曾担任使臣出使中国,写下大量汉诗。阮攸汉诗取法广泛,但主要以"尊杜"为核心。杜甫对阮攸影响深远,阮攸直呼杜甫为"师"。阮攸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化用杜诗,模仿杜诗的选词用句,对杜诗的艺术手法广泛吸收,还深与杜甫所发的家国离乱之悲共鸣,对杜甫悲天悯人的儒家人格有所承继。由此阮攸的汉诗在内容上多体现着时代悲音,诗歌艺术上体现着沉郁悲凉的美学意象。阮攸推崇杜甫一方面缘于越南深受汉文化影响,中国唐诗在越南的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在于两人相似的家庭背景与人生经历,同时也在于阮攸受杜甫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杜诗艺术自身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群体中有不少诗人都担任过县尉一职,这种共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心态与诗歌创作颇具影响。县尉职位、经历、交游等对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东南之地的县尉诗人山水诗成就突出,彰显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而"神仙尉"称号的深入人心,也透出这一群体共通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阐述和谐社会及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奥林匹克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以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唐代重进士科,逐渐形成了进士文化,历来对此多作负面评价。由于科举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化对庶族人士的桎梏,尊进士而重诗赋,受时代精神感召,为社会风气鼓舞,诗人焕发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对诗歌影响极大。诗人关注社会、人生,改变了六朝的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恢复和发展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激发出蓬勃振奋的精神,树立起健康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心,使诗歌具有刚健的生命力和雄阔的气象。进士文化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虽“露才扬己”、“轻薄无行”,却德消而情长,仅唐诗抒写的怨情与爱情而言,都真切动人,影响后来之文学至巨。  相似文献   

12.
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七子通过向古代学习的口号而对唐以前的诗歌做了全面的发掘 ,含该各类诗体 ,又在每类诗体的习效中包容有特定的意义指向。过去对七子派的非议 ,往往首先从创作学的角度摘其“模仿主义”之弊 ,而不顾其他角度的分析与探测 ,以至也无法明其模仿的真实企意。然而 ,经由对前七子乐府诗的疏解 ,则可看到在对这一诗体模拟的背后所寄寓的丰富社会要求 ,及对明中期始的民间化运动所作的积极反应。由于前七子的乐府诗创作是体现其模仿论的一个实践性极例 ,因而对之意义的澄清 ,将有助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其复古主义观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率滨吟社录》《新安名族志》等资料入手 ,对明代徽州的民间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明代徽州民间社会有着一个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 ,除了个体化的创作外 ,他们还因为宗族血缘关系以群体化的方式活动 ;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士大夫文人的作品视野阔大 ,但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却很丰富。徽州民间诗人的活跃反映了文学史发展越来越多层面、多线条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唐初文学观念的核心是反拨六朝文学,其形成的思想背景是唐初史臣对近代历史的检讨。对于唐初文学观念的这一特征,以往文学研究界往往笼统地解释为唐初史臣出于"文学误国论"而向汉儒诗教说的简单复归,本文则通过对唐初史臣有关前朝政治与文学论述的辨析,指出诸家之间实有实质性差别,其中魏征等人立足政本理念的近代史观最终确定了初唐的思想价值框架,建构了初唐的文学感觉空间。  相似文献   

16.
《唐律》立法精妙,"一准乎礼",对于"不孝罪",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区别对待,审慎抉择。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  相似文献   

17.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8.
汉译佛经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即四字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这种文体特点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玄奘是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他的译经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字格的倾向.本文运用梵汉对勘方法,将<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玄奘的译本逐句逐词对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玄奘译经中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添字、复陈、省译、互文,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元诗自问世以来始终未得到较高评价,元诗的总集和选集种类既少,规模也不大,到清初更是若存若亡,流传甚罕.因此顾嗣立编刻<元诗选>是清初元代诗歌文献整理乃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顾氏在康熙初年诗坛流行宋元诗的风气下,穷其毕生精力、财力编刻元诗,以致家道衰落,他的努力为表彰、保存元代诗歌作品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从今天的角度审视这一巨编,在肯定其保存文献之功外,更应注意其特殊的思想、文学价值及心态史意义.本文在全面论述顾嗣立编纂元诗的成就得失的基础上,对书中展现的元诗史观及作品遴选中折射的心态史内涵也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