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杨绛散文创作的历程,剖析了其创作面貌与时代的内在渊源,力求凸现一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历程。第一部分结合文本与时代,勾勒出杨绛在20世纪历史动荡中柔中见刚的身影;第二部分探讨了杨绛对人生世事的态度,温厚、善良与幽默构成她对待人生的基本姿态;第三部分着力探索杨绛复杂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09,24(4):97-100
杨绛擅长写日常生活、人情世态,并能从庸常生活中挖掘出喜剧因素.贯穿杨绛文学创作精神内核的是喜剧精神.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杨绛作品的喜剧精神:机智与俏皮的语言表达、自嘲与反讽的表现形式、温婉多讽的批判精神、理性客观的叙述立场.  相似文献   

3.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探讨翻译家杨绛之敢于挑战的精神、严谨执着的精神、淡泊名利的精神及豁达大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老王是北京人,是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一辆破三轮车活命;老王是田螺眼,住在破落大杂院的塌败小屋,无妻无子一个人活命;老王是杨绛下放到五七干校时认识的熟悉陌生人,是杨绛很多年后创作的《老王》中的老王。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语;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这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杨绛的小说《洗澡》,分析知识分子们由于未能适应新政权的各种政策,被迫"洗澡",导致精神上陷入了种种迷茫、困境,结合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与结果,探讨作者在小说中留给人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30年代,钱锺书与杨绛在英国留学,生活很清苦,有时竟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但有一天,杨绛忽然收到了一笔钱,原来,作家萧乾接管上海的《大公报·文艺》栏目后,知道钱锺书和杨绛经济不宽裕,就把杨绛的稿费兑换成外汇,寄到了杨绛手中,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钱锺书和杨绛非常感激,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表达谢意,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83年,萧乾夫妇搬到了复兴门,与钱锺书和  相似文献   

10.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1.
人文情愫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质,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在杨绛的《老王》里得到了淋漓的表达。《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情。品读这些事件,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从中感悟杨绛对底层百姓的人文情怀与观照。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杨绛的人生关联使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婚恋模式上的互文特征,俩人的小说创作皆有其“诗可以怨”的为文动机,杨绛小说对钱氏小说中相关婚恋困境的思想内涵作出了呼应与反正,杨绛小说创作的情感历程是一个从愤懑的扭曲到分裂的和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绛在新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将文学视为生命中心灵与情感的寄托,在心有所感时随事即兴,于生活之中随遇而作。这些治学之余的随兴文字,平淡自然与细腻婉转并具,幽默俏皮与深情蕴藉兼美,但学者身份带来的理性气质,也让她的创作风格缺少变化,创造性稍弱。随遇而作的写作特点,让杨绛的文学创作在独具特色的同时,也能于题材和风格的局限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绛先生的长篇散文《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这三个方面浑融一体、交相辉映地诠释了杨绛一家在梦魇和苦难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杨绛的散文浸透着浓郁的悲喜剧色彩。具体地说,是充满了一种力图以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她尽量用喜剧语言冲淡残酷岁月的记忆,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从整体的美学效果上来看,杨绛的散文和与她同一时期的多数作家一样,呈现出一种恬淡、平和、睿智的风格。在艺术上,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幽默.结构安排比较机智,开合自如,技巧运用娴熟,不着痕迹,处处"随心所欲",又处处颇具匠心,总是在冷静的叙述中,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①读《老王》,我们了解了老王,也了解了作者杨绛。作者的人品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杨绛的观念中,没有丝毫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老王可算是处在最低层了,钱家即使在那个时代也终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杨绛是那么平易近人。在杨绛的  相似文献   

18.
尹环 《考试周刊》2012,(62):22-22
杨绛先生的《老王》以作者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这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本性的纯朴善良,平淡的文字中深含的礼赞悲悯情怀和批判精神足以涤荡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杨绛纪事     
明红 《职业技术》2006,(5):20-22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杨绛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最令人感佩的是她的淡泊宁静,她对名利及其他身外之物的超然心绪,始终与纸笔和书本相依,活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写了一辈子。她立身处世很"特殊"──从不在任何会议上露面,杜门谢客,蜗居书斋,专心治学,过着出世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仨》中,杨绛不仅回忆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结合之后的家庭生活,还用一个"万里长梦"建构了一个略微变形和奇幻的世界,在梦里,杨绛踏上象征着离别的古驿道,陪伴女儿和丈夫走完了最后相聚相守的几年时光。此散文以一种特殊的文本结构,密集交织着梦境与现实,也用梦来掩盖最为悲伤的死亡和离别,体现了杨绛以笔写情时含蓄和哀婉的审美志趣,和引而不发、哀而不伤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