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十七年成长小说中,英雄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革命英雄和模范英雄,《青春之歌》和《欧阳海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和欧阳海便是这两类形象的代表。这两类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是:人物的精神成长逐渐走向纯洁;在英雄成长过程中要突出党的作用;作者叙述英雄成长的过程时交代时代环境,使英雄成长与历史发展有机统一。这两类英雄形象的建构范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从革命英雄到模范英雄,其次是从走向集体到在集体中成长,还有从寻找爱情到拒绝爱情的背后体现出文学规范演进趋于激进化。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29岁便英年早逝,只留下《呼啸山庄》这唯一的一部小说,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该小说主要叙述了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情仇和生死别离。"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的理解到的自我,"[1]该小说贯穿着希斯克里夫对自我认同的追求和实现,从一个身份不明的"乞儿"到冷酷无情的"复仇者",希斯克里夫毕生都在捍卫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由、爱情与幸福。  相似文献   

4.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因其独特的反叛精神和话语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沸腾;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式微,甚至沉寂;到21世纪先锋小说家重现江湖。  相似文献   

6.
《白狗秋千架》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言的标志性小说之一,它不经意中表现了莫言小说甚至世界文学的四大经典主题:离乡/还乡、宿命/抗争、桃源/荒原、爱情/婚姻;同时巧妙运用了人物之间对话的复调、人物内心对话的复调、文本之间对话的复调、叙事视角的复调,从而使该小说的内涵十分丰富,得到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极力揄扬。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这是作者继《百年孤独》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近40年文学生涯中创作的第一部专门描写爱情的小说.故而作品问世后,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目.哥伦比亚著名评论家安东尼奥·卡瓦耶鲁评价《爱情》“是一部完美的爱情专著”.有人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甚至有人誉之为”一部充满哭泣,叹息、渴望、挫折、不幸和欢乐的爱情教科书”.我们认为,马尔克斯的《爱情》仍然关注着拉美人民的生活与历史.注意刻画、描述生长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爱情与人性的执着思索.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爱情悲剧,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和直面现世人生的真实性,从主题到题材,从结构到风格实现了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乃毅 《红领巾》2005,(5):118-119,125
池莉初登文坛就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这使人们对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忽略了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其实,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含于池莉的作品之中,从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到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显、由粗到细、由疏到密,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以政治寓言形式写成的一部反极权主义的小说。大多数评论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评论这部作品。该小说不仅是一部有关政治的小说,同时它也是一部关注人自我存在问题的小说。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通过对该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行动、爱情、思想自由限制的解读,旨在阐释无存在意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边城》从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三个方面,塑造和表现人性之美,多角度诠释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文在梳理女性文学情爱主题流变的基础上,归纳出情爱主题的四个特征:即情爱主题由理性的对应向内在化、纯粹性转变;情爱主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主观色彩强烈的“准自叙传”形式;对建构神话和乌托邦的执着,其中包括从精神恋神话到“性唯美”神话的建构以及从寻找理想男子汉到单性爱情乌托邦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爱”的教育是对孩子心性及行为认知的一种引导,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拥有一颗爱心。针对当前幼儿园“爱”的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幼儿园提高“爱”的教育实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要注重环境创设,让学生时时刻刻观摩“立德”;开展主题游戏,时时刻刻进行“启智”;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时时刻刻体会“陪伴”。  相似文献   

17.
电影《画皮》打着东方魔幻大片的旗号,借着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皮,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婚姻爱情伦理片,其中引出的“小三”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问世间,情为何物”,陈嘉上导演通过《画皮》完成了他的诠释,本文作者观影后也有了自己的诠释:爱,是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方的不完美,就是悲剧。  相似文献   

18.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高尔斯华绥《殷红的花朵》中的主人公莱恩南在经历了春的懵懂之恋、夏的炽热之恋、秋的成熟之恋后,终于完美地完成了他的人格建构过程。本文主要从石竹花的隐喻、莱恩南三个阶段情感的变化以及主人公在面对"挚爱"与"欲爱"的抉择这三个方面来阐释主人公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What is radical love in teaching? How can radical love incit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 What does radical love entail to prepare critically minded teachers for urban schools? In this conceptual paper, we respond to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our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xperiences as social justice oriented teacher educators preparing students to teach in urban schools. We engage with our womanist ways of knowing (Walker in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womanist pros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Boston, 2004) and “theory in flesh” (Moraga and Anzaldúa in This bridge called my back: writings by radical women of color, 2nd edn, Kitchen Table/Women of Color Press, New York, 1983) to collaboratively reflect and analyze our conversations, reflective journaling, meetings, and other telling moments about what it means to practice radical love in teaching. More specifically, we identify three central concepts of what love as an act of resistance or teaching against the grain entails: (1) vulnerability, (2) collective support and healing, and (3) critique. Through these concepts we offer a framework from which to practice radical love in teaching and work in solidarity with others to transform oppressive systems in urba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