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课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连迟到的小弗郎士也坐好了,韩麦尔先生才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伏笔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从小弗郎士眼里看到的3点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2.
上课 下课     
这是莉莉上课和下课时的两张照片,共有八处不同,请你找出来,然后把答案写出来或复印下来寄给我们,有机会获得奖品哟!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成长与生理成长是相匹配的。但有时候,它们又不太一致,有的人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有的人心理发展则又明显超出生理发展水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个小孩“别看他年纪小,但是很懂事”,这所谓“年纪小”,就是说他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谓“很懂事”,就是说他心理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4.
作家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类似辅导员)。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投身文学界。1866年以发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成名。这是一部  相似文献   

5.
【课文品读】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用比较方法挖掘和整理教材中有关篇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潜力很大,如果得当且大有作为。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送来了一首爱国主义颂歌。执教四十年的韩麦尔老师在普鲁士人铁蹄临近窗口时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尼美地方,由于家庭贫困,十五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因此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所认识,特别对遭受剥削压迫的“小人物”怀着深厚的同情。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散文集《磨坊文札》等。《最后一课》是他流传最广的短篇代表作,曾被译成各种文  相似文献   

8.
9.
10.
一、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像,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  相似文献   

11.
12.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下列词语和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浅析《最后一课》肥东县城中学王汝汉《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每当我教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思绪万千,心潮总是起伏不平。现就我的粗浅看法略谈一二.与同志们共商。一、典型题材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意思是绘画时不能将色彩全部填满,一定要留下一部分空白,以供欣赏者发挥想象,这在国画技法中叫做"留白".其实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所指出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相似文献   

15.
口无遮拦、直言不讳的根宝又下课了,“十年后是否又是一条好汉”,当由岁月来验证。但反思根宝下课,是否可引出一个与教育相关的话题-授之以“训”,莫如授人以渔。 带队诚如带班,教练好比教师,隔行有时亦未必如隔山。教练教练,是既要练,更要教;指导指导,既要指点,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提笔犯难,一篇区区千字文,不知从何下笔,做教师的不妨大胆“下水”,一二三四五,立意布局与语言做一下示范,大抵学生还是信服的。“质量”云云,自然亦就蕴含其中了。队员临门一脚欠佳,最好的指导恐怕亦莫如示范了,“看看,瞧我的”,一脚中的,队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以一个孩子(小弗郎士)的见闻作为叙事视角,深刻地表现去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小说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把它作为经典课文,近代一百多年中倍受侵略的中国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开始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这篇小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怎样才能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背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课《最后一课》写于德法战争第二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似文献   

20.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围绕文章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同学们,韩麦尔先生说不下去了,那么他到底想说什么呢?谁来替他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