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迅猛,在表象上呈现出AI与人类艺术专业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多指向初级、执行向的应用型艺术工作。作为“技”“器”之用的人工智能艺术,能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更多赋能,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限定。在基本立场上,须将其视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道具,以助力创作,促发创意。“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艺术专业者”之问,应转化为更贴近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向度”之问。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须从多维度开展“技”进乎“道”的涵育:化传统教学“技”之打磨,扩为新“技”之通晓;提升跨学科通识素养;再倡美育,从创作—接受链条之发生端,控御人工智能的泛用、恶用对审美感性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芸芸 《阅读》2023,(34):44-47
<正>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顾名思义,是指通过“雕”和“塑”,即减少材料和堆砌材料来进行造型。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灿烂辉煌,被称为“凝固的灵魂艺术”。值此国际母亲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放眼艺术大师们的“母亲”题材雕塑,走进艺术大师们用青铜、大理石、陶土、花岗岩雕塑出来的爱与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的艺术大师。他的武侠小说背叛了传统武侠小说的“男女授亲不亲”,继承了“侠义”;以平常的笔触描写民族战争;以民为本;用“帮派”之争映照社会。具有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舒志锋 《美育学刊》2020,11(2):74-80
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艺术是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促成了公共艺术、大地艺术、施行艺术的兴起,更重要的是使得艺术的阐释范式从“视觉”转向“知觉”。在这一艺术理论的“知觉”转向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开始被艺术理论家所关注,成为当代艺术批评重要的理论资源。总体来说,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在“表达”“场域”与“气氛”三个方向被应用到极简主义艺术的阐释中,安东尼·卡洛的雕塑、理查德·塞拉的作品《转换》以及建筑现象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正>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既然艺术学科能够荣升门类,体育学科也应努力实现。体育中的球类、体操、田径等运动与艺术中的“吹拉弹唱”具有异曲同工的特点。但体育与艺术又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体育更多强调竞赛、比出胜负,艺术更多强调表演、文化色彩更浓厚;体育更强调具身认知和身体能力,而艺术则更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体育与艺术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都是人的文化生活和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既然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学音乐教学要用“艺术融合”、“艺术参与”、“艺术愉悦”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成为艺术化的教学。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和学生实践活动的“热情欣赏”。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情境”,有助于“三个艺术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被称为“活教育学” ,在教师管理上运用民主平等、用人育人的情感管理艺术 ;在学生管理上运用了解尊重、关怀善诱的情感管理艺术 ;在环境管理上运用外近自然、内融情感的环境管理艺术。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管理艺术 ,可为今天的学校管理者一参省。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意识流”代表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的艺术真实观 ,揭示了她的艺术真实观与传统真实观的差异性及其独特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宋艳艳 《美育学刊》2023,(3):114-120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结束了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艺术”3个课程标准并存的局面,开启了艺术教育全国统一标准的新时代。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内容规定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的一体化体系,采取“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分段式”教学模式。新标准在3~9年级艺术课程的音乐学科设置了6项教学任务,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新要求,同时也对培养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师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提出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抒情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姿。本文就寓情于景,景情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等方面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并论述了情与景、物的关系,在抒情诗、咏物诗、写景诗中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提出在咏物诗中是“物中生情”,在写景诗中是“景中含情”;在抒情诗中,是情景渗透。  相似文献   

11.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贺询 《美育学刊》2021,(2):32-37
歌德在魏玛宫廷任职期间,与艺术家海因里希•迈耶、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等人组成了以“魏玛艺术之友”为名的活动团体。他们以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歌德的一系列艺术理论文献为纲领,在艺术教育领域展开了丰富的实践。魏玛艺术之友的理念和行动引领了独特的古典主义艺术之风,既承接自康德、莱辛、温克尔曼以来弘扬理性智慧的艺术理想,挖掘出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或意大利文艺复兴相异的民族特色;又与现实中流行于德意志土地上的浪漫主义艺术形成对峙。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段历史对“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直接影响,启发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祎罡 《职大学报》2022,(3):1-7+21
“大文学”是王国维提出的文艺审美范畴之一。其中涵盖了以“游戏”与“情”“景”为核心的文学基本规定,以及构成“大文学”的两大艺术特质——“感情”与“想象”。除此之外,“大文学”关涉艺术主体人格,王国维提出“大文学家”艺术人格范畴,赋予“大文学家”以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内涵,并将主体人格提升到超拔的人生审美境界。“大文学”与“大文学家”构成了王国维“大文学”的艺术观,实现了审美、艺术与人生的统一,展现了王国维崇尚“大”美意趣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autonomy”一词从政治领域的“自治”扩展到道德伦理上的“自律”再到艺术与审美范畴上的“自主”的过程中,源于社会领域的分化、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兴盛、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独立以及艺术风格与表现的革新,各时代的理论家都曾对“艺术自主”作出思考。到20世纪,从艺术和美学的本体维度与文化社会学的外在视野出发的阐释使“艺术自主”具备了多元化的内涵和价值,此时的观点以“为人而艺术”为核心呈现出一种立场上的统一。因此,应当坚持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立场,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和语境、理论与实践,以赋予“艺术自主”更具时代性和语境性的内涵与价值,藉此推动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速写的功能的突出之点在于速写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基本功训练手段和画家收集素材、记录生活感受的重要途径;速写的艺术趣味来自于速写作品表现出的“生动”、“夸张变形”、“感人”和“风格独特”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谈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主体(观众、读者)对欣赏对象(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由浅入深,情理结合,得到审美愉悦和陶冶。如果说艺术创造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把无穷之意概括在有尽之言中,那么艺术欣赏则通过欣赏者“再创造”和“再评价”,做到由“一”见“多”,由“点”及“面”,由有尽之言领悟无穷之意,并且使艺术创造不断发展和完成。艺术欣赏既有愉耳、悦目的美的感受,又有陶情养志的情感的感动和意志的激发,还有赏心、怡神的理智的满足。艺术欣赏既是共鸣又是观赏,在共鸣中,更多的是情感活动;在观赏中,更多的是理智活动。艺术欣赏必须达到共鸣与观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以形写神”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审美评价标准等文艺理论问题,约略追溯“形似”与“神似”这对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一下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对艺术的真实性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艺术的审美评价标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魏晋风度”和现代的行为艺术之间有某种相似,其相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行为、身体来表达观念;二、行为具有某种震惊效果;三、行为蕴含着具有启示性的观念、意味。但“魏晋风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艺术风度的生活,而行为艺术终究是一种观念艺术,并且,两者是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因而是似又不似的关系。将“魏晋风度”和行为艺术加以深层的比照,对于此两种文化现象,对于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端 《美育学刊》2021,(2):59-67
现代德国著名的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艺术系统论独具“二阶观察”的慧眼,洞鉴传统艺术美学理论执着于“美学”“艺术家”“艺术品”等“一阶观察”概念范畴而产生的观察盲点,转而将艺术及美学置于现代社会的多元脉络中综合考量。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社会沟通系统,美学是一种审美沟通,美学沟通也是艺术沟通。卢曼将艺术沟通描述为一个封闭自指、自我生产的网络化的沟通系统。然而,艺术沟通面临着发生概率较低的困难,艺术作为成功媒介,其结构的二值编码化则提供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编码的“美/丑”二元图示成就了艺术的象征性普遍化之功能,操纵沟通,降低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探讨艺术的一些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