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能让死亡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为了让从老鼠身上摘除的心脏恢复活力,科学家首先使用一种香波中使用的洗涤剂剥离掉旧的心脏细胞。只剩下胶原基质——这些蛋白纤维组织能够保证细胞连接在一起,并且能保持器官的基本形状——随后科学家在里面植入新生老鼠的心脏细胞。在把心脏与电极连接在一起后,科学家发现,心脏开始有规律地跳动,  相似文献   

2.
奇迹与壮举     
季委 《科学中国人》2010,(6):108-111
2007年7月,广州,一位姓马的年轻人心脏被人用刀刺穿。刚被送到医院.呼吸心跳就停止了。垂危之际,值班专家就近拿起一把没有刀柄的手术刀片.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急救床上迅速打开伤者胸腔,修补心脏.在短短五分钟之内.让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人看来,心脏不过是一个拳头大的"肉疙瘩",只知道分秒不停地跳动,任劳任怨地工作.殊不知,它还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器官.心脏也有它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4.
正电视剧中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医生对心脏停止跳动的病人进行"电击",主人公奇迹般地醒来,场面既紧张又感人。"电击"是如何救活主人公的?首先要知道,心脏跳动是靠自身电活动指挥的。当发生严重电紊乱时(如室颤),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学家最近称,他们通过给"脱细胞化"处理后的尸体心脏注入活细胞,成功地使这些心脏恢复了跳动。这种心脏"复活术"如能用在人类身上,  相似文献   

6.
公元2世纪,罗马的一位内科医生认为,从心脏输出的血液是用来"灌溉"其他组织器官的,同时体内不断造出新的血液以供给心脏。显然,这种认识是很荒谬的——如果心脏每跳动一次就能输出50克血液,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计算,那么一个小时内心脏就能输出186千克血,这就相当于大部分成年人的体重的3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这么多血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谬论居然被当作教学内容沿用了近1500年!  相似文献   

7.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手提式器官保存器,让离开捐赠者身体的心脏维持跳动将近12小时。这项研究可望大幅提高等待移植器官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8月31日上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胚胎工程专家窦忠英教授率领的科研攻关小组第六次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诱导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这是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在国内取得的唯一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得到的心脏跳动样细胞团.这标志着我国干细胞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心脏跳动不仅能让血液在我们体内循环,它还能给我们提供电力! 美国科学家发现,经过特殊加工的氧化锌金属丝可以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于是灵机一动,用这种金属丝制造了一个微型的装置,并把这个装置粘在老鼠心脏的肌肉上面。  相似文献   

10.
近观心脏     
<正>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世界心脏联盟确定为"世界心脏日",其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健康的心是什么样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如何危害健康呢?心肌细胞(蓝色代表细胞核)对于维持心脏跳动的肌肉收缩至关重要,科学家基于干细胞制造心肌细胞并研究这种细胞会如何导致心跳异常。  相似文献   

11.
死而复生     
一般来说,人死亡是指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事实上,心脏虽然停止跳动,但是人的脑细胞还能存活一段时间,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头脑还能思考,直到脑细胞死亡,这才是真正的死亡。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后,立即把他的头部与身体分离开,然后以血液流动的形式给头部提供养分与排放废物,这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1,(7):78-79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中心。母体从怀孕3周开始,胎儿就有了心脏跳动。新生儿的心脏跳动约140次/分,成年人的心脏跳动约60—100次/分。如果活75至80岁的话,在其一生中心脏要不分昼夜地搏动30多亿次。小小心脏跟本人的拳头大小差不多,重量大约只有300克,每时每刻都在通过总长约为20万公里的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血液。没有正常的心脏搏动,全身的组织器官就会失去氧气和养分的补给,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月刚建成的"上海光源",是耗资12亿元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可能是中国最昂贵的光源了,但是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它的性价比很高。它的亮度比普通的X光机要高上亿倍。X光机能看清人的骨骼和内脏,"上海光源"则可以让人们洞察幽微,拍摄蝗虫心脏的跳动,监视癌细胞的分裂,以及解析蛋白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人死亡是指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事实上,心脏虽然停止跳动,但是人的脑细胞还能存活一段时间,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头脑还能思考,直到脑细胞死亡,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重新学走路,重新学写字,重新学说话."所谓的"重新学说话"就是学英语,可见英语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该如何对待那些学不好英语的学生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让其转化呢?这里针对"后进生"问题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成因;二是针对这些成因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如何来作好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野生动物不怎么喜欢人类,因为人类的存在总让它们感觉"压力山大"。有数据显示,人类靠近企鹅的时候,企鹅心脏跳动速度会加快。人离开后,它们的"小心脏"得花上七八分钟才能恢复如初。靠近不了企鹅,那就远观呗,这对普通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科学家可要头疼了,因为无法靠近意味着没办法获得近距离的观察数据。所以,他们想出了派"间谍"的方法。把摄像机装到假企鹅的肚子里,就制造出了"企鹅间谍"。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清明节,夜幕降临时分,久卧病榻的蒋介石陷入了昏迷中……子夜晨钟响起前的10分钟,蒋介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8.
每种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独门绝技,"化学武器"就是其中的一种.   毒蛇、毒蝎、毒蛙、毒蜘蛛等能够分泌毒液,以此作为武器,用于进攻或防卫.它们分泌的毒液一般含有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类型.前者作用于对手的中枢神经使其心脏停止跳动,后者则经过对手的血液循环系统破坏其组织,最终使其丧命.……  相似文献   

19.
电磁波对人体具有潜在伤害。从上到下的危害为: 头部:干扰大脑活动程序 眼睛:导致白内障等疾患 甲状腺:打乱内分泌系统 心脏:引起心脏功能紊乱直至使心脏停止跳动 睾丸:导致不育症  相似文献   

20.
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成功使用于细胞培养出了人类以及瓣膜,成为培植人体完整新器官方面的新突破,如果今年下半年的动物试验取得成功,3年内这项技术就可能用于人类心脏瓣膜的移植手术。10年内,人工培育出一颗跳动的心脏有望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