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之分。理性德育立足于理性主义哲学,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具有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情感德育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依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人作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使高校理性德育与情感德育在实践中成功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德育》2012,(7):4-4
林海亮、李雪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前,德育叙事研究至少还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加重了"非理性殖民化"。非理性殖民化,是指理性对非理性的强势入侵和控制。德育叙事的研究和运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了需要和动机、情感与意志、信仰与信念、直觉与灵感等几个方面,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高校德育中并发挥着作用.适度的非理性因素往往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旦非理性因素脱离理性的指导就可能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古希腊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到现代非理性的相对主义的历史变迁,是一个由认识到纯粹理性认识的虚妄性进而极端地否定客观知识的可能性,到同时承认知识的可能性和有限性的演变过程。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对于抵制知识论中极端理性主义把知识绝对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它们否定科学知识探究中理性批判的可能性,也为懒于思考者提供安慰。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本身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所以作为人的管理的学校思想管理也就必然有一个非理性的考察视角。从此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校思想管理过程是一种理性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平衡与失衡的互动过程。因而其中的一系列非预期性效果也就可以从非理性中得到合理解释。为此应建立起学校思想管理的非理性原则:包括理性与情感统一、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愉悦轻松体验性和人际互重下的自主性四个子原则.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理性作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哲学术语,长期以来,其内涵一直未能为人们所正确揭示。通过对非理性、非理性主义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进行理论与历史两个维度的考察,得出结论认为;非理性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结构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西方非理性主义并不是一码事。但是近些年来少数坚持和宣扬非理性主义至上的人,故意混淆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之间的界限,在理论界造成了思想混乱。因此,我们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非理性因素的同时,批判非理性主义,肃清它的消极影响。一、重视非理性因素研究,把握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界限人类的文明史表明,人的主体结构既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又包含着非理性的因素,从根本上说人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加强理性因素的研究,也要注重非理性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本体论上,他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开创了唯意志主义的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上,他确立了非理性主义的认识原则,虽然承认理性的作用,但直观认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伦理学上,他的悲观主义思想源自形而上学体系而通向绝对虚无。  相似文献   

9.
新德育观是在不断总结和借鉴理性德育观和非理性德育观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德育观,它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 自希腊文明之始,到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完成,理性及其相随的理性主义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哲学研究的深化、开辟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伴随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理性和非理性界限的划分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历史地考察理性的发展对我们更深入地揭示理性的实质,科学地划分理  相似文献   

11.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德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理性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部分高职生进入职校后心理落差大,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容易产生偏执、抵触、逃避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对于德育教学积极课堂氛围的构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重视非理性因素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对积极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并从心理契约、积极人格、认知图武、非理性评价标准等方面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3.
在德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理性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部分高职生进入职校后心理落差大,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容易产生偏执、抵触、逃避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对于德育教学积极课堂氛围的构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重视非理性因素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对积极课堂氛围的积极作用,并从心理契约、积极人格、认知图式、非理性评价标准等方面来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般都把人类的实践看作是一种完全纯粹理性化的行为,而实际上,人类的实践行为,不仅仅是人类理性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渗透着人类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确切地说,乃是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将非理性概念引入实践活动,承认实践活动除了理性成份外,还不同程度地包含着非理性因素的成份,是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实践活动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黄峰 《教育评论》2014,(5):90-92
高校实施德育的柔性管理,对于德育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柔性管理的价值诉求和实践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构柔性教育管理模式、推动高校德育柔性管理心理学化,及协调运用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非理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教育应是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体,它们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教育范型。作为完整的人所独有的属性,理性与非理性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在科学主义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却往往桎桔子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及其教育,致使人的发展异化,丧失了主体的独特性。因此,将非理性及非理性教育纳人塑造完整的人这一视野进行考察和辨析,同时,严格地界定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理性主义教育与非理性主义教育,是构筑以完整的人的培养和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旨趣的教育发展模式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精神向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非理性主义教育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础之上,予当代教育以重大影响。其负面影响是过于夸大了情意等非理性心理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它与理性主义教育在人的本质观、精神现象本质、认识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峙,各执一端,失于偏颇。因而,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整合,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8.
理性是以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认知;非理性是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因素。西方哲学对理性、非理性及其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总的说来,其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才能对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