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杂志可称为是刊院学员和新闻爱好者逐渐通向编辑记者水平彼岸的渡船。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读完去年第六期和今年第一期、第四期后,发现在文字方面有些错别字和语法欠妥等现象。如第一期的图片说明,把华山冶金汽车修造厂的“冶”字错成“治”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字错成“斯”字;第四期“形迹可疑”的“形”应为“行”字;去年第六期“这样以来”的“以”字应为“一”  相似文献   

2.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6日,首都一家大报刊登一幅哈萨克斯坦女运动员夺得第三届亚冬会首枚金牌照片,大标题出错,把第三届的“届”字错成“枚”变成了“第三枚亚冬会首枚金牌产生。”3月27日,某大报刊登的图片《西藏登山队出征尼泊尔》,标题和文字说明都把尼泊尔的“泊”错成“伯”。4月8日,一家报纸刊登一条消息,题为《美国洛山矶时报》,从标题到文章4次使用了《洛山矶时报》一  相似文献   

4.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7.
工作中经常发现来稿中有将一些地名写错的现象。若是属于一些名气较大的地名,编辑在编审中比较容易纠正;如果属于人们不太熟悉的地名(如公社、大队、村庄等),编辑则难以发现,往往随错载于报刊,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治市郊区堠北庄公社”,错成“垢北庄公社”。“堠”字的读音为“hon”,而“垢”字的读音却是“gou”。这两字不但读音不同,就是词意也大相径庭。为什么不少人错写错用呢?我向有的同志了解过,他们认为“堠”字的读音来源于它的右边部分,觉得“垢”  相似文献   

8.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9.
消灭错别字     
报纸、广播和电视中错别字时常出现,往往引起读者、听众和观众哑然失笑。有一家电台把“垣”字读作“恒”,事情已过数年,至今有人还作为嘲讽的话题,足见影响之深。近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或收听广播时,还常常看到或听到错别字。例如:“潸然泪下”,错成“潜然泪下”。“潸”与“潜”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执著追求”错成“执着追求”。“披云雾见青天”,本意是云雾消散,但有人错成“拨云雾见青天”,云雾如何拨呢?“噤若寒蝉”错成“禁若寒蝉”。“索性”错成“索兴”。“尽绵薄之力”错成“尽棉薄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报纸、电视、广播中错字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读者和听众、观众往往把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语言文字作为规范,报纸、电台、电视台一旦出错,真是误人子弟。出差错,有些是校对的疏漏,有些是记者、作者的大意,更主要的是编辑或播音员未尽到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菜场、鱼行、饭店、食品店乃至文具、百货店的价目牌上,看到了错别字,常常投书报社,呼吁改进。听一友人说,其实报上的错别字也是时有所见的,甚至一些销量颇大的报纸也不例外。日前因找资料而翻阅了上海一些报纸,果然所言不妄,错别字纷至沓来,映入眼帘。诸如把墨鱼(乌贼)错成“目鱼”,绿豆错成“录豆”,香莴笋错成“香乌笋”,螺蛳错成“螺丝”,长把鸭梨错成“长巴雅梨”,萝卜错成“罗卜”,黄蕉(苹果)错成“黄焦”,  相似文献   

11.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13.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古书中有的字笔划不全的现象,如“世”字少了一笔成“■”,“丘”字少了一笔成“■”等。这是否印刷出版中的错误呢?不是,这是因为“避讳”而造成的结果。什么是避讳?避讳就是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在文字上则要用改字、空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如果违反,就是犯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一部分出版物,错字之多,相当惊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附录《辅仁大学简史》,一页书上有九处错误:“冬赈”、“赈济”的“赈”字,误为“账”字的五处;“拨款”的“拨”字,误为“拔”字的两处;“节日”的“日”字,误为“曰”字的一处;另有一处是逗号错成了顿号(见该书  相似文献   

16.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17.
读者对出版物提意见,其中之一是错别字方面的。的确,阅读图书遇到错别字,就像吃饭嚼到砂子,使人感到很不是滋味。何况它谬种流传,误人不浅。我们就多年在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这方面的现象,找一找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以及探索一点消灭错别字的途径,以求教于出版界的同仁。一字之差的严重错误把“赋诗”错成“贼诗”,把“欣赏”错成“欣尝”,把“大十六开本”错成“六十六开本”,把“场记”错成“埸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同一切文章的标题一样,都处在最显著的位置上,都是作者反复琢磨、推敲尔后定下来的自认为是最好的语言形式。按理说,是最不容易出现错误的,起码是不会有错别字。但是,不,新闻标题还就偏偏出现了错别字!那大号字体的错别字赫然居于标题之中,显得特别刺眼!如下例: ①左 拉起诉张丰毅(作家文摘1994、7、22第五版) 标题中的“ ”是个什么字?查遍字典不见它的踪影。再看报道的正文,才知道“ ”者,原来是“舒”字。它将偏旁“予”多写了一撇,错变为“矛”了!这是标题中的错字。错字一般在出版物中是罕见的,因…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对我学习新闻业务帮助很大,稿件采用率在省市级新闻单位成倍增长. 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有时看到铅字倒立,横卧错位,甚至遗漏现象.倒如1989年第八期上第26页左上角头一行最后一个“点”字,就放倒了.第34页专栏刊头西下面的一行大字就漏了个“谈”字,结果就成了“当好通讯员浅”的半截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1983,(3)
古今往来,几乎无一作家不爱书成癖、嗜书如命,因此人们常以“书”字为词头,给作家冠以各种各样的雅号。称“书厨”的如:宋代的吴时、李纲南北朝的陆澄唐朝的虞世南称“书城”的如:唐代的李泌称“书库”的如:隋朝的公孙景称“书袋”的如:宋朝的辛弃疾称“书巢”的如:宋朝的陆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