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22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伟大的国际友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记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斯诺与中国》一书。 这部书以斯诺6次来访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建立起非比寻常的友谊,写出《西行漫记》、《大河彼岸》、《毛泽东传》等8种闻名世界的中国学著作为基本线索,生动而详细地叙写了斯诺为寻“东方魅力”而来到中国,身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经历“一二九”运动,与宋庆龄和鲁迅相识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社会,只身访问陕北苏区看到中国的希望之光,作为尼克松访华前  相似文献   

2.
“我是《西行漫记》的见证人。当时斯诺的来访活动我都参加的。”这是马海德在我们访问他的时候谈的第一句话。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十周年。一个雪后放晴的寒天,我们来到中央卫生部顾问室访问马海德,请他谈谈对斯诺的回忆。马海德和斯诺两个人,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斯诺:“西行”之外的传奇□卢晴第一个将红色中国的内幕忠实而深入地向西方世界传播的是斯诺,他写出了一本堪称中国革命史诗的《西行漫记》。斯诺创造了一种新闻的典范,成为后来年美国风行一时的长篇新闻纪实文学的滥觞。美国麻省大学平托姆教授说:“斯诺认为西北的红...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5.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6.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7.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5,(12):23-24
真正的缅怀都在不经意间。这个夏日,偶然从电视画面看到斯诺熟悉的身影,一切就被激活了。哦,7月19日,斯诺诞辰100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正在播放,向他表达中国人的怀念。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恰恰是读了《西行漫记》之后走向延安的。斯诺,在共产党人及红军被肆无忌惮地“妖魔化”的时候,凭着新闻良知冲破封锁线,把黄土一样安详、又黄河一样奔腾的中国,推向充满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8.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9.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和作家,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挚友。他于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十三年。中国解放后,他又三次来到新中国,作了长时间的、广泛的参观访问。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风云变幻,道路崎岖,始终坚持不懈地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努力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周恩来总理曾赞扬“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并说“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11.
海伦·福斯特·斯诺在《斯诺和我的写作生活》一文(载《新闻战线》1980年第一、三、四期)中说,中国今天几乎没有“写作心理学”的研究。她认为,这是现代中国“在一切艺术领域”没有产生象《战争与和平》那样“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杰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姑且不论她对中国现代何以缺少传世之作的分析是否正确,但是她指出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国“三 S”(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研究会在呼和浩特举行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三 S”研究会会长黄华、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爱泼斯坦、《人民画报》专家魏璐诗和美国朋友韩丁等中外学者、专家和记者共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黄华副委员长高度评价斯诺说:“无论在我国还是在美国,以及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相似文献   

13.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年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 S 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午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S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译者附记:今年2月15日,是我国人民敬重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斯诺先生于1928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原先只打算在中国漫游6个星期,结果却逗留了13年,并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如果当年23岁的斯诺不敢做一次“环球旅行”,他也不会来到中国,也不会在8年后写出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记》。前年,我去美国访问了位于坦萨斯市的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获得了保存在那里的斯诺于1928年2月在“奔向大海”前写给父母和家人的一封信的影印件。此信在美国也从未发表过,现予照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名人随笔”,八本,摆在面前,明净亮丽,沉厚茁实,极想点评散笔式地写点东西,只缘这几本书“等闲拈出便超然”。 蒋子龙卷 曾与一刊物编辑闲话。他说道,极想得蒋子龙一篇文章发发。因为他的文章大气,丈夫气,一篇文章出来,就足以扫荡一大片柔媚与琐细有余了……的确,翻开卷帙,《小人效应》不消说了,就是《爱情欺负什么人》、《男人的私房钱》,充溢着的,又何尝不是这种大气韵。  相似文献   

18.
二、晤见埃德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  相似文献   

19.
名人与标题     
斯诺《西行漫记》书名趣话关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的书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1936年6月,斯诺只身前往陕北访问。他采写的30多篇通讯和拍摄的70多幅照片,先后在上海和美国的有关报刊上发表,轰动全球。翌年3月,斯诺把自己的原稿、照片、资料等,交给北平的中国朋友译成中文出版。为了避免麻烦,斯诺给这本书起了个不显眼的书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10月,英国兰戈兹公司出版了斯诺的这部名著。该书出版前,斯诺拟了五  相似文献   

20.
韬奋与斯诺     
韬奋与斯诺,中外千百万读者熟知的两位著名记者.人们知道,斯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时候,曾同鲁迅等中国文化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并翻译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的部分作品.人们也知道,韬奋对斯诺这位以《西行漫记》闻名的新闻界"哥仑布"十分钦佩,并多次在与读者通信中推荐他的作品.但这两位名记者究竟有那些具体交往,想必是人们感兴趣的.韬奋主编的《抵抗》三日刊第二十号(1937年10月23日),发表了他的《访问美国记者谈话记》,称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