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环境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由于经济、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性导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值得引起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末,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的进程已经势不可挡。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殖民或侵略。全面详细地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词语风靡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了90年代,这场源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要想抓住机会,迎接潮流,就必须充分利用文化的杠杆作用,在跨文化传播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3.
王琛璐 《今传媒》2010,18(9):106-108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越来越频繁,也逐渐形成21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国内近十年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国际领域之间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指出其不同于一般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及其特有的传播模式。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跨文化广告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现象,认为伴随而来的是西方国家所带来的文化霸权倾向;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融合是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趋势,"求同存异"才是其根本策略。总结分析近十年国内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文化差异和文化霸权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只有在不同的文化域间寻求契合点,才能使跨文化广告传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末期,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传入我国,此后在我国方兴未艾。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国家之间进行新闻传播与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频繁,跨文化新闻传播在中国得到重视。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我们应增加对其他地区的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利用新闻工具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向世界、又把世界的优秀文化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浪潮的演进中,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文化现象,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新闻媒体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势不可挡,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由于持续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这与其经济基础薄弱、不注重保护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创新有直接关系。这种形势之下,弱势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要接受跨文化传播,其次对输入的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讲究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进行跨文化新闻传播时,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信息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新闻传播,通过新闻传播效果的提高,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现状的解析,研究提高新时期我国跨文化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张燕 《报刊之友》2014,(3):24-26
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影了。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重要的一环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文化带来电影媒介技术更新和全球狂欢的同时,其文化输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权主义也为世人所诟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擦出火花;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凸显出来,愈加昌盛,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什么能够在全球文化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分析,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而总结出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强调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和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大潮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共生。  相似文献   

10.
诸琦睿 《传媒》2021,(14):78-80
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新兴媒介环境给文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对文化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围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议题,就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展开了多方面研讨.  相似文献   

11.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0):63-64
跨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文化软实力受到广泛认可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地位也随之凸显。由于对跨文化传播存在认识误区,从而在各文化谱系之间设下了交流障碍。本文从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情绪入手,提出相应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即以虚怀拥抱外来文化,以执着坚守本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保护传统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鑫 《新闻世界》2011,(8):310-311
在亨廷顿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间存着深层次的文化的不认同。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旨在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传播双方的彼此适应和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共同点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本文尝试把孔子学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影视文化以强势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市场及其影响力穿越时空,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引领风骚。影视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影视艺术为载体,再现不同的国家、民族、风俗、历史和艺术,表现人类艺术智慧的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审美特质而言,  相似文献   

14.
由于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和输入,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与互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中国元素"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重塑中国文化的魅力世界,这是历史的呼唤,更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资本进行扩张,形成了商品和文化的全球化流通,而文化全球化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消费文化的入侵覆盖。通过消费文化、品牌体验、品牌联名等跨文化传播策略,跨国企业实现着品牌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商业垄断。国际品牌围绕自身的附加价值,在注重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形塑着全球受众的购买选择和生活方式。星巴克就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不断推动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全球化品牌,它在构建人们社交生活和都市文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全球化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寻找人类情感共鸣点、实施本土化广告策略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交流的无奈:跨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文化霸权的潜隐性渗透、文化消费主义的普遍性话语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网络传播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展了跨文化传播的场合、范围,增进了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交往;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又使得当不同模式、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时,传播和交往就不可能畅通无阻,必然会出现冲突以及碰撞,从而制约网络传播的发展.因此,分析制约网络传播的文化因素,寻求对策,对跨文化的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越来越频繁,国家的国际地位问题在文化领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在界定文化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文化地位的构成要素,并归纳出文化地位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