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一曲雄壮豪迈的革命交响;长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长征更是一种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回首漫漫征程,冰封雪盖的皑皑雪山、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乌  相似文献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脍炙人口的诗文《长征》,让人们时不畏千难万险的红军战士由衷地敬佩。在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少先队辅导员付红军,以红军精神激励自己,在培育祖国新一代建设者的征途上,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3.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诗则是歌颂完成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丽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越过万水千山。当红军来到陕北时,长征已胜利在望。作为长征的率领者,毛泽东同志此时此刻回顾经军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路程,怎能不心潮澎湃?便欣然运笔用律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永恒的诗篇。长征的年代,长征历史的苦难,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是遥远而陌生的。教好这首诗,首先需要很好地把握教材。诗歌开头,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点明全诗的主题。一个"难"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远征虽"难",红军却"不怕"只等闲,热情地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三、四句写山。五岭重峦叠嶂,"逶迤"一词,写出山势蜿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5.
笔者旨在探究一种适合于中职学生、传统与未来相结合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诗语文"。借此对中职学生实施"等待下的诗语文教育",点燃中职学生内心潜藏已久的灵性,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自觉、悲悯情怀和良性公知。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育人价值的发挥,要拉近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时代距离和情感距离,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知与认同。为此,需引入"境脉"理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运用的"境脉",主要有知识"境脉"、情境"境脉"、联动"境脉",进而提炼基本的教学流程,使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不到五岁时,爷爷就教我背诵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和《雪》等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铭记在心,开始虽不知其意,但后来听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后,慢慢懂得红军的确不怕远征难。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题目的"别样设计",追求学生解题方法的"别样训练"。教学创新并非一定要追求与别人不一样的设计,而应跳出原有的固定模式。作为教师,应学会设计好的问题,把"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改为"板块式"的问题教学,从"直白教学"走向"留白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单线和零碎走向多线有系统,从而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不学诗,无以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古诗词。古诗词鉴赏是一场无形的高尚心理活动,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启迪学生思维。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情画意,能让学生有一颗诗心,做到"诗""人"合一。但现实是中学生的审美观还不成熟,而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古诗词传承的是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学生的"三观"存一定距离,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找准古诗词教学的突破点。笔者以《饮  相似文献   

11.
《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 ,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至 ,而且从内容到形式统一完美 ,堪称艺术精品。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 ,我特意创设多种情境 ,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歌曲渲染情境   歌曲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把听者带到特定的意境中。语文教学恰当地用歌曲渲染情境 ,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教学效果。《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共 6句 ,后 4句是全诗的重点 ,它具体描写了前 2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 ,为了…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专列为"学习任务群9",并且规定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可见革命传统作品在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作品"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备珍贵的文献价值,研读这些...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教学为核心,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科的知识;学习就是接受、记忆和积累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定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认为这种教学观是背离科学的,完全落后于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时代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知识教学的革命".我们赞成和拥护"知识教学的革命"观,在实践中,以学习和贯彻新数学课程标准为主线,自觉地投入了"知识教学的革命",努力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正我校是江苏省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其国际交流中心设有一间教室,名为"汉语桥",意为"沟通交流中外文化的桥梁",多次接待新加坡万慈学校的"浸儒游学"师生代表团。前不久,新加坡师生走进了崇川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汉语桥",与我们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芬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首先考虑到,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字里行间浸润的皆是汉文化的墨香;唐诗又为"诗中之诗",而"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尽显  相似文献   

15.
吴燕红 《教师》2021,(8):11-12
古诗词积累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而拓展是积累的常用方法。有效的拓展既能充实古诗词教学,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如果教师能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用一些相关古诗词中的名句,抓住诗眼,领悟写法,品味诗情,使拓展与文本"相融无痕",那么定能达到"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起古诗来,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辉煌灿烂的诗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因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传统的诗歌教学过于注重"背""默""熟练以备考",忽略了学生智力、情感、思维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则明确要求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体验情感,感悟内容,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鉴于此,诗歌教学应突破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即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去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从某个程度上来讲就是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讲就是——教师不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得学生成人的"养正者":更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协助者"。的确,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有"教师",也不单单只有"学生",真正好的教学要从"我"到"我们",重建教师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堂革命的核心要义,欲达成这样的"双效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关注学生成长、关照生命质量,让学生的心"活"起来,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多彩的消费"时,笔者以"四回归"为原则,设法创设生活化情境,在尽可能的有效参与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和认知获得感。一、回归常识,让教学紧贴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