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林 《职业圈》2011,(10):95-95
有关经济学,有关那些喜欢谈论并试图拿我们集体命运做实验的人们,我想,中国近现代史是最好的教材,一代一代人被瞎折腾整得那么悲惨,看得人哀思无边。因此,我从不指望哪种理论能包治百病,只是期待着种种说法能在常识上立得住脚,跟实际有关联,于事实有所补。这种期待虽然标准比较低,但能反映出绝大多数“被经济”的人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中华读书报2002年3月20日发表了<盛世的沉沦-戴逸谈康雍乾历史>(以下简称<盛世>).戴逸先生说:"盛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而稳定的一个时期.盛世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他指出历史上从西汉文景之治到武帝昭宣之间约130年和唐太宗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约120多年以及清代康雍乾三朝134年"都是能称得上盛世的,也是史学界一般都承认的.不过,传统观点认为汉唐是真正的盛世,无论国力还是文化等都达到极盛,而清朝已经开始衰落,不如汉唐.我则认为,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盛的盛世.这与传统的观点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韩涧明 《职业圈》2005,(4):22-23
1993年,吴胜营加入到下岗创业的行列中.由于他先后在供销社当过营业员,坐过办公室,搞过财务,对于买卖经营心知肚明.他用2分利息的代价借来了,1万元钱,搞起了酒水经营.到1999年,他积攒下了20万元的资金.  相似文献   

4.
魏雅华 《职业圈》2006,(9):10-11
房车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已经不是模糊的概念,不少有钱人出行旅游都开上了房车。但是在国人的眼里,房车依然是奢侈的象征,这与房车出现的本意南辕北辙。本期“专家视线”特邀魏雅华先生为您还原房车本来面目,文章结论指出房车市场是一座潜在待开发的金矿。  相似文献   

5.
《参考消息》今年6月22日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由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撰写的一篇题为《纪思道的中国观》的文章。纪思道是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先后任驻香港、北京和东京的首席记者,对中国和亚洲问题颇为了解。司马达的文章对纪思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了如下的概括:“纪思道既非中国的敌人,大概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亲中国的朋友。他的可取之处是观察中国从事实出发,既不缩小,也不夸大,只求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他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与评论中,中国也应该得出某种结论,让事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知     
《文化博览》2005,(8):52
翻旧账:十年前科技大预言今天实现了多少 1995年可谓是IT市场风风火火的一年,亚马逊创立,Windows95上市,Google搜索引擎面世等等.当时,人们也对十年后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如今,部分预言已基本实现,而有些则差之甚远.以下为部分预言的兑现情况:  相似文献   

7.
8.
小时候,我最恨的鸟雀当属麻雀。记得一个星期日,满以为可以玩一天了,不料却累了一天。那天一大早,父亲就要我起床,然后带着我走到村旁的秧田边,说是要我守秧谷:秧谷下田后,麻雀来啄,就把它赶开。父亲撒了几把秧谷,就有麻雀呼朋唤友地来啄了,我扬着手臂,做吓唬的样子,可它们照啄不误。那怎么办?父亲就要我拿一根长竹竿,赶。那块田虽不宽,但我的竹竿也只能伸到田中央,田的那一边,就“鞭长莫及”了。麻雀看准了这一点,就在田的那边啄,我只好奔到那边去。却又有麻雀飞到这边来……“疲于奔命”,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在那时理解得最深。可恶的麻雀啊!  相似文献   

9.
王琳 《生态文化》2001,(4):50-51
柴河上游有个村子叫马家店,村北过柴河有个小荒沟,沟里住一户人家。听母亲说,那是我母亲奶奶的娘家,论起来还是亲戚呢。吕家当家的长得膀大腰圆,富富态态,说话像敲钟,嗡嗡响直震耳朵根子。他在柴河两岸买些杂木檩子椽子,雇大马车拉到铁岭卖,赚些个小钱维持生计。大伙就管他叫吕木头,叫常了又省去“头”,叫吕木。  相似文献   

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企业家的用人之道,倾听群众的声音是"知人"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米脂婆姨"新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和榆林是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两个毗邻的地级市。去年春季以来,为对外输出具有现代社会综合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榆林市米脂县和延安市宝塔区先后办起女子家政服务学校,两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家政学校办得异常出色,于是学员尚在培训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预订电话函件便不断“飞”来。然而,最近,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米脂婆姨”这一劳务输出品牌,两个毗邻地级市发生了一系列带有争议却颇具意味的故事。米脂县是个拥有900余年历史的高原小城。让这个小城闻名中外的,是她那“华夏第一美人县”的称谓和一批传唱了近千年…  相似文献   

12.
宣传贵在真实可信,对外宣传尤其要做到这一条。李惠春同志的《电话热带来的喜悦与烦恼》,就是这样一篇可信可读的好文章。首先,从文章题目来看,赫然跳入读者眼帘的中国电话热,不光是“喜悦”,还有“烦恼”。没有一点儿宣传味。再看内容,开头不是讲装电话如何如何热以  相似文献   

13.
1999年9月2日,我国在巴黎举行“中国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中国文物展览,有演出,有报告会,有研讨会。《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这篇文章是启正同志1999年9月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大会议厅所作的演讲。这是启正同志1998年就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后首次在如此规模的国际会议上亮相。与会听取启正同志演讲的不仅有很多法国人,而且有各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会场里大约有500人,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中国》1996年11月号以《用心灵描绘中国大地》为题,大篇幅介绍了日本画家鹈崎博及其在中国的创作活动。该文在日本引起众多反响。在杂志尚未发行前,日本《读卖新闻》“人物”专栏就作了先期报道:“代表中国的综合性日文月刊《人民中国》杂志将在11月5日发行  相似文献   

15.
南屿 《生态文化》2014,(1):18-19
在我的认知中,草木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物之,草木也是这个星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陆生动物,包括人类都是靠草木制造的氧气来呼吸,来维持生命。从这个层面来说,阳光、水、草木是人类的命根子,三者缺一不可。而草木义与人类的生存、生长息息相关,人们化草木中发现食物,  相似文献   

16.
那是数十年前的事了。老宅房头有一处不大的菜园,里面种了十几垅韭菜,是那种丰腴饱满的"马莲"品种。待清明节一过,园里的雪化尽后,年近八旬的祖父便整日催着我们小哥几个,到附近的果木园去割些带刺儿的荆棘棵子回来,然后围着小园夹一圈障子,一是防鸡鸭鹅狗,二是确定了园子的主人。这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直到祖父去世后仍在延续。祖父算不上一个很勤劳的人,可拾掇小园却很精心。障子夹好后,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耙子,把去年上秋枯萎在地里的老韭菜叶搂成一堆  相似文献   

17.
林淼 《生态文化》2002,(1):34-35
婆婆丁的学名叫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分布极广,差不多有土壤的地方它们都能生长。因了地域的差异,人们对它的叫法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它的异名别名也很多,就是在各种药典中对蒲公英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在《千金方》中它叫凫公英;《唐本草》中则称为蒲公草、耩耨草。还有什么仆公英、仆公罂、地丁、孛孛丁菜、鬼灯笼、古古丁等等,在植物属里别名最多的当属蒲公英了。  相似文献   

18.
今天早晨,家中那盆养了两年多的兰花终于枯掉了最后一片绿叶,结束了所有生命的迹象,我望着已空无一物的兰花盆,忧伤满怀。 那是前年初春时节,花了280元从花市上购回的一盆金边兰花,经花场老板换盆整修后,一盆静谧撩人的兰花楚楚动人地立在我的眼前。于是,小心翼翼的扶着回家,安置在一处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自与林业结缘以后,免不了要看树,也独独喜欢看树。喜欢看陆地上的树,喜欢看海底里的树,也喜欢看幻想和梦中的树。在山上、在平川、在大街上,只要有树,我就眼睛发亮,急急循着目标望去,直到把树的形态、风姿和气质铭刻于心才默然离开。看树看得久了,便觉得树比花比草耐看。花太娇太嫩太费思量,要倾注好几年的热情,才难得开了那么几朵,尽管也有几日的艳丽和清香,让你惊喜一回,却是红颜薄命,只要一阵风一阵雨,它便香消玉殒。而草呢?草虽然长得密密麻麻,极其茂盛,也有两个季节的盎然生机,却是柔弱无力,不堪一击。当秋风乍起,寒潮涌动,它便或枯或败或衰或亡,走完它短暂的生命的旅程。那树就不一般了。树刚毅挺拔,蓊郁茂盛,它根寻九泉,头顶青天,看上去既伟岸崇高,又极富意境。那树干,纹路密密,坚硬遒劲;那树叶,迎风飘舞,龙吟细细,吐纳着大自然中生命物质所必需的氧气。那树根,一簇簇,一团团,竭力拥抱着每寸土地吸收着大地母亲的每一份养分,树在漫长年代中,能经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成为独特的历史见证人。树是大地的羽衣霓裳,树装扮了整个世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树,这大地的色彩是多么的贫乏,四季的变化是多么的单调,人类甚至不能知晓七色光晕的来历和自然...  相似文献   

20.
白晶 《生态文化》2012,(5):52-53
怀揣吴伯箫"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开处便都是山"的句子,我和朋友来到山里。只为句子中那个让人心神荡漾、元气淋漓的"挂"字,我让朋友订了间门开处就是山的屋,而且是小木屋。步入一片葱茏的山林。山路像一条隐在草丛中的蛇,从山坡上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脚边。被厚实的松树皮包裹的小木屋,棋子似的掩映在绿荫之间,与整个茂密的山林浑然一体,不仔细分辨还真分不清哪是屋子哪是树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