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意义]算法推荐服务衍生的风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厘清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产生机制以及用户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算法推荐服务体系。[方法 /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一对一深度访谈30名网络用户,结合防护性行为模型和风险应对行为理论,探索算法推荐服务风险中用户的应对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决策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风险属性、传播渠道、平台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传播产生影响;在风险传播的基础上,用户形成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防护性行为感知;用户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态度和效果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决策,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最后从算法素养、风险参与和个体学习3个层次提出建议,以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梳理信息弱势群体在使用短视频平台过程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识别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的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信息弱势群体与短视频内容推荐算法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模型,对信息弱势群体的算法素养展开探索性研究。[结论/发现]信息弱势群体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对内容推荐算法的感知主要由与算法的交互、用户兴趣点的变化、使用平台的更换、与他人的比较所触发,同时受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以及自主权意识的影响。此外,算法素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并不独立:用户对内容推荐算法逻辑的理解水平受其对算法的感知程度影响。理解内容推荐算法较深的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会保持较为批判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算法调控行为。[创新/价值]深化了短视频平台交互中算法素养的形成机理并提炼了相关影响因素,为信息弱势群体算法素养培育工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旨在从算法感知的视角出发,探明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接受意愿的成因与作用机制,为解决用户与智能算法交互领域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过程]从感知公平性、感知可问责性和感知透明度3方面阐释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的算法感知内涵,基于启发式—系统式模型框架,探究不同维度的算法感知对用户接受意愿的差异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结论 ]感知公平性、感知可问责性和感知透明度可以显著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进而提升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推荐的接受意愿,感知可问责性对隐私关注产生的负向影响最大;感知公平性和感知可问责性还可以增强用户的社会临场感,社会临场感对用户的推荐接受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为在线平台企业更好地实施跨平台信息推荐策略,以及互联网信息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推荐算法治理模式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算法社会的来临对个人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算法素养则有助于增强个人与算法交互的能力,为个体提升算法认知和技能、应对算法社会风险、强化算法源头治理开辟了新的路径。鉴于现有研究中的概念局限,算法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有待进一步剖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以人为核心AI”思想和当今聚焦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立足多元主体视角界定算法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构成。[结论/发现]算法素养包括个体与算法交互的思维层面、态度层面和知识层面三个维度,且不同维度的构成要素因算法生产者、算法使用者和算法监管者等目标主体的改变而存在差异。未来可从理论研究、素养培育与算法治理三个方向深化算法素养的相关研究。[创新/价值]立足多元主体视角初步探索了算法素养的内涵,并针对算法生产者、算法使用者和算法监管者等多元主体提出了由思维、态度和知识层面组成的算法素养要素框架,为未来开展算法素养相关研究、加快全民算法素养提升、助力算法治理提供了清晰指引。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深受数字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文研究者的数字人文研究行为,促进对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理解,为数字学术服务优化提供依据。[研究设计/方法]对文史领域27名研究生开展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归纳式编码。[结论/发现]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实践存在3类情境要素、7类动机、8个学术原语和34个需求维度。不同情境可能触发类似动机,同一情境下可能存在多个动机,而情境与动机对需求感知的调节存在初级型、任务型和外部型三类。[创新/价值]解构了文史研究生数字人文学术过程的多维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解数字人文学术过程及其发展动向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提出了数字学术服务优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进行信息交互成为很多企业或组织了解用户需求和获取消费行为规律的新渠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到用户的交互意愿对企业有效服务消费者和挖掘消费者需求有重大的意义。[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价值接受模型为基础,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交互意愿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以汽车行业新媒体交互平台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外部变量对新媒体信息交互意愿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感知易用性、感知价值、信息有用性和感知风险。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价值、信息有用性对交互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风险对交互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在感知价值分析中,社会娱乐性对感知价值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产生负向影响。本研究可以帮助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完善与用户的信息交互功能,对新媒体平台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在新技术环境下,厘清数字青年数字阅读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为数字阅读服务的改进提出对策建议,这对于拓展数字阅读付费领域的知识、优化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用户感知价值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数字阅读的特点,构建了数字青年数字阅读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青年数字阅读过程中的付费意愿主要受到感知价值、感知易用性因素的影响,其中感知价值对付费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另外,感知价值对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性、感知成本需要转化为感知价值才会对数字青年的付费意愿产生影响,只有感知易用性可以直接对付费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算法感知是分析算法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路径之一。本研究基于算法感知路径,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个人—行为关系为分析框架,分析用户算法感知对反馈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用户在媒介实践中感知到信息是由算法推荐的,并基于所接收的信息(静态环境)这一算法输出结果进行反馈,特定反馈也受到动态社会环境的规约。第二,用户基于算法理解(心理认知)进行反馈,对于不同的算法推荐逻辑,反馈机制有所不同。第三,外界环境、用户认知心理的交互,呈现在对算法的感知模式中,感知模式会引导反馈行为,但具体情况因个人、环境等不可抗因素而有所差异。本研究基于算法感知的反馈行为,从经验层面说明了算法感知概念提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意义]推荐算法技术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过滤气泡”现象给用户信息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从用户角度出发,对其面对过滤气泡时的行为类型以及行为产生的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帮助用户建立对过滤气泡现象的理性认知,为信息服务平台明确推荐算法的建设方向、改进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过程]采用扎根理论,选取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有一定使用经验的30位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进行编码分析,构建用户面对过滤气泡时的行为与形成机制模型。[结果 /结论 ]用户面对过滤气泡时的行为类型主要包括忽略行为、缓解行为、加强行为、突破行为以及脱离行为。感知控制、态度和信息需求直接影响用户面对过滤气泡时的行为;推荐算法通过态度以及感知控制的中介作用对行为产生影响;此外,个人特质对行为产生的全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对特定情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探究过滤气泡现象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以"马蜂窝"旅游网为研究对象,探究旅游社交网站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旅游社交网站建设及其移动端的交互设计优化改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选取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和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并结合弱关系理论引入环境机制、服务质量和期望互惠3个影响因素,构建旅游社交网站用户信息共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结论]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信息共享行为分为收藏转载式和平台交流式,发现:感知有用性、服务质量和期望互惠这3种变量对收藏转载式信息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和期望互惠这两种变量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通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数字移民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为适应其不断改变的个性特征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期缩小代际鸿沟。[方法/过程]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采用以定性研究(扎根理论)为主、定量分析(问卷调查法)为辅的混合方法,对观察、访谈资料进行组织编码,从动机、情感、能力特征等层面归纳数字移民的媒介素养能力,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 分析结果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移民活跃好学却又相对保守,其媒介素养水平与使用动机、情感感知、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未来针对数字移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要持一种更为开放、互动的态度,在不断参与、接触的过程中提升其数字悟性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常红  田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2):96-106
[目的/意义] 探究信息素养教育价值和用户感知之间的交互契合机制,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营销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聚焦于新手用户的信息素养学习实践,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建构信息素养教育价值的用户感知驱动模型。[结果/结论] 新手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感知价值在教学交互和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得以呈现;用户感知的信息素养教育价值包含资源价值、信息素养认同价值、同伴价值、情感价值、教学价值和成本价值6个主范畴,主范畴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意义]面对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可感知、沉浸式和可互动的未来趋势,三维实体、全景视频等新型资源形态成为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以往用户界面模型难以较好地支撑图博档等公共机构的互动情境式数字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和交互情境更迭呼唤沉浸体验、自然流畅的新型交互界面。[方法 /过程]通过对数字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模交互界面与体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多模交互的信息交换过程须以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为约束,通过给出多模交互的信息加工模型,剖析虚拟现实情境下馆藏资源的用户交互认知过程。立足面向馆藏资源的多模交互模型,基于“界面-认知-情境”递进逻辑,分析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 /结论 ]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应由交互模态、交互原语、交互任务三个关联递进的层级构成,以人为核心的多模交互可在多模感知、思维决策和交互执行等阶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沉浸流畅的用户交互体验取决于界面感知交互模态、心智模型匹配程度、交互情境沉浸维度等关键因素,可为多模交互设计、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从成人视角出发,研究成人对儿童使用教育类移动应用的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采用卡片分类法收集数据,来自北京、陕西、浙江、上海等21个省份的102位参与者参加了此次调研。要求研究参与者撰写支持或反对儿童使用教育类移动应用的理由,以小组形式对理由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结论]构建教育类移动应用技术接受模型,用以解释成人对儿童使用教育类移动应用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该模型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相容性和态度等变量,尤其强调了感知风险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包括身体健康、表达交流和设备依赖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政策信息传播过程中,农民对信息产生反馈态度与行为对政策制定、更新与有效落实均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增强基层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感。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农民信息反馈态度与行为发生过程的相关资料,借助扎根理论构建信息反馈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并依托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既往政策执行情况、传播者权威、传受双方关系对感知反馈易用性、有用性均构成正向影响;感知反馈易用性对感知反馈有用性、反馈态度、反馈行为构成正向影响;感知反馈有用性则只对态度构成影响,对反馈行为无直接影响。研究拓宽了TAM模型在乡村信息传播场景的解释空间,提供了农民信息反馈优化策略及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技术准备度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针对新信息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问题,建立技术准备度(TR)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的中介模型,引导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方法/过程]引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中介变量,分析TR与PU、PEU、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间的作用关系并构建研究模型,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乐观主义和不安全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易用性在创新精神和不舒适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驱动型因子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比抑制型因子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决策离不开情报,探讨决策过程中情报工作的参与、介入,对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决策失败具有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了14名来自企业、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和具有情报研究实践经验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的三级编码技术,分析归纳决策过程中情报介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影响决策过程中情报介入的因素包括情报态度、管理制度、情报文化和情报因素4个方面,并从推广传播、机制建设、情报业务流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平台社会逐渐兴起,用户-算法-平台三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平台使用实践,探讨其如何看待个性化推荐信息、通过改变算法推送、感知自身画像等主动打造个性化信息流,以及其主体意识的强烈程度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探索其在平台使用、算法相遇实践等进行研究。【结果】用户对于个性化推荐信息的态度与其媒介素养、算法意识等因素高度相关,个性化推荐信息本质上是用户定制化内容与算法推荐机制相互融合的结果。【结论】大学生用户较其他群体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与较为丰富的平台选择。其对于个性化推荐信息的态度总体呈现发挥平台工具属性、有意识地进行算法抵抗与算法驯化,达成内容重组、信息优化排序等,最大化实现平台为“我”所用。基于用户主体驱动的平台使用行为,对算法推荐本身的茧房构建具有一定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失真健康信息滋生和分享传播的温床,探索失真健康信息特征对用户分享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能够为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助力。[方法/过程]聚焦于失真健康信息特征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个方面,结合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两种中介机制,提出9个研究假设、1个研究问题。通过设计2×2×2的参与者内部实验情境,收集223名参与者的1 784条实验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假设和研究问题展开验证探索。[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种启发式线索对用户分享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交互叠加效应。同时,被扭曲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在这种促进关联中扮演关键中介作用,是用户分享失真健康信息的重要前置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加深了对互联网失真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张磊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7):116-122
[目的/意义] 电子资源下载管理是数字图书馆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影响用户过度下载行为的因素,从任务驱动与惩罚机制的双重情境出发,在整合沉浸体验理论和时间压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方法/过程] 实证研究部分,以大学生中经常使用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群体为样本,采用情境实验结合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419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1.0及Amos22.0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感知任务重要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过程愉悦性和感知任务紧迫性,感知过程愉悦性和感知任务紧迫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过程有用性,感知个人惩罚程度对感知过程有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感知组织惩罚程度对感知过程有用性没有显著负向影响,感知过程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过度下载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