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富伟 《课外阅读》2011,(10):234-234
火箭升空,“由慢而快”,直入云霄;飞机直落,“由快而慢”,瞬间降落,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辉煌成果。一起一落,“起有起的规律,落有落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 (试验修订本 )中不少章节正文后面有提供学生课外做的小实验“做一做” ,这些小实验简单易行、生动有趣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习物理兴趣大有好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有些小实验改为课堂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本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章“超重和失重”内容后面 ,安排了一个“观察失重现象”的小实验 .实验方法是将一容器靠近底部的侧壁打一小孔 ,里面装上水后 ,水从小孔中射出 ,放手让容器自由落下 ,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孔中射出 .我们将该实验在课堂上演示 ,因…  相似文献   

3.
顾敏洁 《教师》2012,(36):102-102
"超重和失重"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以“超重与失重”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探究型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身边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物理场景,观察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实验探究到理论分析,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智能手机Phyphox软件及它提供的实验编辑器,编写了一个超重和失重实验程序,将作为研究对象的手机受到的拉力及其加速度的数据实时可视化,用图像形式完整保存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利用实时可视化超重和失重实验程序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仪器简单、实验成本低,并且还可以突破实验场地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对“超重”、“失重”现象的分析是高中物理的难点.应该说“超重”、“失重”只是两句俗语.只要弄清本质,就不难把握.  相似文献   

7.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教师也找到了许多演示超重与失重的方法 .例如 :用一个多处漏水的可乐瓶装满水后 ,迅速地抛到空中等 .但这种方法只是定性的描述分析 .如何定量测定超重与失重 ,这也是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笔者采用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器材电子秤 ,长弹簧 (劲度系数 k较小 ) ,重物(质量较大 ) ,支架 (高度约为 2 m)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 1图 2三、实验原理如图 2所示 ,重物在平衡位置 O处上下做简谐运动 .当重物在 OC段时 ,重物的加速度 a向下 ,由支架、重物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处于失…  相似文献   

8.
基于学生视角对学习路径的设计原则进行阐述,以“超重与失重”一节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经历知识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将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建构、理解和发展的空间,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超重和失重”放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大概念下进行教学,尝试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桥梁跨越现象、概念、规律、大概念四个维度,分析学习进阶层级模型与大概念获得路径的贴合性,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采用具体事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创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相似文献   

11.
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多元化教学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创新实验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都尽量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有电子秤,有传感器,但都存在一些不足,前者的观察角度较窄,只有站在电子秤上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电子秤的数字会瞬间发生变化,不利于实验观察;后者使用先进的仪器,只能在条件好的学校进行.为了提高演示的可视性和对比性,自制演示实验装置,实现在气体和液体中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提高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分析现象,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教学课堂关注物理观念仅从物理本体观的角度出发,忽略了物理方法观、物理价值观和物理认知观.本文从广义物理观念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新课教学模式,包括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线索提示、自主构建、交流合作、内化反思、迁移提升7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物理观念,以“失重和超重”一课为例进行阐述,为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高中阶段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然后列举存在争议的两种特殊情况,最后分析得出界定高中阶段"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任虎虎 《物理之友》2023,(7):52-53+59
现代信息技术是助力物理实验教学创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的有效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解决很多传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加形象、深刻地呈现物理现象,揭示物理本质,本文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传统的演示超重、失重的实验方法就是在弹簧秤下挂一个勾码,在静止时读出读数,然后用手提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即为超重;加速向下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即为失重(中师物理教材采用此一方法)。这一演示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较小,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指针一闪而过,学生不容易看清读数,等弹簧秤静止下来,指针也回到原位,这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也许由于上述原因,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干脆省略了此演示实验)。二、原因分析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7.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为例,从“问题”“活动”“生成”3个维度构建物理高阶思维课堂。课前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利用手机、体重秤、便携式手提秤等家用设备探究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课上通过问题驱动呈现超重和失重的认识过程,区分超重和失重的方法,运用Phyphox软件测量手机对手掌压力的极值,推理压力为零条件下的手机受力特点并建立完全失重概念,并通过有关太空生活的问题深化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的提出 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变速运动时产生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超重和失重现象还十分有趣。本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动手设计了几个“超重”和“失重”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聚焦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的培养,基于PBL教学模式设计“起锚—支持—隐退—组织”的教学环节,并以“超重失重”教学为例,阐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超重与失重     
一、超重与失重的情形分析 在弹簧秤下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弹簧秤拉着物体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下降)时,弹簧秤示数为F,F叫物体的示重,物体的实际重量用G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