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是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该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可根据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选取信息、选择翻译策略,并根据的语文化情景重构译文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吴宜涛 《鸡西大学学报》2012,(9):109-111,119
"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近几年已引起翻译界的关注。试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这一概念,以杨必经典译作《名利场》为例,通过重构当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翻译规范和译者惯习来分析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的调节作用,以期展示并解释翻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翻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族的经典要成为世界的经典,必然要经历经典化、译介以及翻译文学经典重构的过程。翻译文本能否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实现经典重构或再度确认,决定了典籍传播的成功与否。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刘殿爵译本享誉海内外,被西方称为"企鹅经典"。基于该译本,本文从审美价值、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三处着眼,探讨影响经典重构的多重因素,并对典籍英译与经典重构的进程加以分析,力求实现翻译文学的再经典化,并给典籍英译之路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蒋樟健 《海外英语》2012,(1):140-141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译者的翻译会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制约和影响。按照这种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大小,可归类为:规则、规范和癖好,其中"规则"与"癖好"分别被置于强与弱的两端,而"规范"便是其中的中间部分;同时"规范"通过其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可划分为:原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所以通过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指导的译本研究,我们可以重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规范制约,并以此来理解更多相关的翻译现象。该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第四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版和皇冠出版社译文版为对比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译者在人名翻译时所受的翻译规范影响。  相似文献   

5.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94):5-6
"云"时代资源瞬息万变、信息过载的新时代,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教学与外语系学生传统的以文学翻译为主的翻译教学区分开来,如何避开信息迷航,在翻译教学和翻译操作上快速捕捉信息,即时地组织、重构在线和离线资源使之模块化,使相似的翻译任务在流程和操作规则上实现标准化、模式化,培养速学、高效、广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7.
外宣翻译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翻译的质量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建构主义翻译是一种重构性质的翻译,它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对外宣翻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以通顺的方式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就是连贯,因此往往忽略了原文的形式或文体,而文体连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保留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同时"混杂化"是一种在翻译中重构文体连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术语的翻译应该遵循专门性、理据性、形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译者在翻译中会对译本施加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术语的翻译是译者发挥译者主体性,与术语客观理据性间的"博弈"过程。典籍英译是翻译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对外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以《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术语翻译为例,指出术语翻译客观理据性与译者主体性"博弈"的原因,提出这种博弈既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术语制定规则下衍生发展的活力再现,又是一种译者发挥话语分析、重构意义、实现受益最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童庆炳所提出的文学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之"形"而达到原文之"神"的角度比较了刘世聪和高健的The Faculty of Delight译本,探索了文本层次理论在散文翻译及其批评上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体坛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翻译,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同时里面会出现很多体育专用术语。与其它文体翻译,如文学翻译、新闻翻译一样,做好体坛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本文按照翻译的基本原则,就体坛名人轶事的翻译提出一些策略,试图对体坛翻译中的"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补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结合对诗歌翻译中缺失现象的分析,尝试对翻译过程中"补偿"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做出解释,廓清诗歌翻译中缺失与"补偿"的关系。认为诗歌翻译过程中要追求音韵、结构、意向的重构,但是音、形、意的缺失在所难免,为此译者要灵活运用"补偿"策略尽可能达到原诗与译诗在这三方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尽管目前多元翻译理论范式共存,同时新的范式又不断产生,但仍未能对翻译决策过程作连贯解释。这是翻译教学乃至应用翻译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采用"边看边思"的范畴化方法描写翻译理论,可重构影响、制约和促成翻译决策过程的分层次翻译语境,从而实现从外部探究译者翻译决策过程的目的。解释性模式能明示翻译语境结构和功能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指导翻译教学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符际翻译理论,将翻译视域按照文本——图像——文本的结构予以拓展。分析符际翻译在情景重构,人物外貌重构和情感重构三方面的运用。探讨借用非语言符号(图像)解构并重构语言符号,丰富现有翻译视角和方法,增添翻译的艺术张力和美感。同时给语际翻译,即语言——语言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严格翻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模因理论为指导,通过跨文化语言转化中归化与异化的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解构源语模因,还要重构目的语模因,并对比各自语言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达到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一个趋美的过程,对翻译审美的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中文化内容的再现效果,进而影响受众对译文中文化内容的审美体验,最终影响到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构建,因此翻译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重构有很强的指导性。以翻译美学为指导,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通过美化的语言、美好的意象和积极的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探析译者对影视译本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翻译审美构建,旨在推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翻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重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民族或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往往却可能打扰、打乱、打破、甚至颠覆本族、本土文化的"安宁",因而翻译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异族侵犯"行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的这个基本属性,采取适当、有效策略,协调、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翻译者的根本任务所在。这一描述,适用于对各种不同行走方向的翻译活动的解释,包括对异族形象/文化的内译,也包括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和"回译"。本文本着这一理念,围绕"民族/国家形象和身份认同"和"翻译过程中民族/国家形象重构"的基本问题,对将外文书写的中国叙事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回译"现象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分析来自日常语际交流,以及基辛格《论中国》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中译本的具体译例,就"文化回译"中是采取"还原式",还是"建构式"/"重构式"策略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由此阐发在"翻译/回译"与"形象建构/重构"问题上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2013年,韦努蒂在《翻译改变一切》中提出翻译的阐释型模式,关注到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归化倾向,强调译入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其理论的普适性。他认为翻译本质上乃是阐释,阐释本身包含译者运用解释项铭写原文,并完成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构新语境的过程。理雅各《庄子》英译本是庄子思想内涵在异域重构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韦努蒂阐释型模式下的语境重构为视角,从名物、注释、修辞三个层面剖析理雅各铭写《庄子》文本过程中运用的解释项。最终发现,理雅各从基督名物、西学价值及修辞传统重构了《庄子》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的译语规范,涉及"为谁译"的问题,特定时期的译语规范,只能通过描写性的方法来重构。本文尝试进行"再语境化"的分析,从媒体杂志、译评分析、读者因素等方面,对晚清(1984—1911)近20年期间的译语规范进行描写性重构,认为在当时的翻译场域中,文言与白话相比数量上占优,而白话则具有潜在的理论优势,二者处于新旧译语规范更迭过程中的暂时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卢会会  吕小芳 《文教资料》2013,(8):33-34,49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本文提出,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意象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对其进行恰当的重构和润色,以实现有限时间内的有效文化传递。作者认为,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重构更应该采用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