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充分利用好学生放学后的时间,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科普等活动。体育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得小学生的喜爱。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针对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各小学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经费供给不足,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对策: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多元协同治理;拓宽资金渠道,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健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欣航 《小学生》2023,(8):106-10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给了学校很多启发。学校制定全面详细的课后服务方案,探索服务重点,研判服务难点,关注学生心理,渗透生活教育。方案内容包括:研发多样服务,课程实现“N+1”,使课后服务更多元;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课堂实现“分层锤炼”,使课后服务更有效;学生自主选择,课表试行“私人订制”,使课后服务更实在。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的中小学课程评价具有持续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等级制的评价方法、重视对课程辅助活动和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等特点.本文简要介绍和评价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评价的的特点和优缺点,希望能为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课后托管课堂的特殊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师应坚持“共性成长+个性发展”的总体目标、采用“看护辅导+特色活动”双维模式,分别推行“一看二导三发展”模式和构建“多元课程、多种途径、多样活动、多维评价”等“四多”体系,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5.
唐翠华 《教育导刊》2009,(10):52-53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淡化评价选拔与甄别功能。”其倡导的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精神。那么学生发展性评价都有哪些有效的实施策略呢?笔者认为在小学教育阶段有以下四个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做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释放学习潜能和创造性,使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取对自己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推进课程有效实施,要注意:评价要点与活动目标相结合;关注过程评价与兼顾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与评价方法多样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课后服务的进程中,学校开启“花样”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基础托管+提升拓展”:科学诊断,精准确立“花样”课后服务的目标体系;顶层设计,整体架构“花样”课后服务的内容框架;多措并举,全力提供“花样”课后服务的实施保障;评价跟进,精彩再现“花样”课后服务的实施成效。这样,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后服务水平,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充分了解我国课后服务的实际水平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课后服务有效有序开展。选取PISA2018数据库中16个主要国家(地区)样本,详细分析作业辅导服务、额外阅读课程教学服务、课外活动服务方面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四省市实际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四省市学校在学生同伴互助以及课外活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提供学生写作业房间、教师辅导以及创造性课外活动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参测国家(地区)。建议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定位,给学生留足练习时间、提供充足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美育、体育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加大补偿性政策,持续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落实“双减”政策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差异性服务尚未满足以及师资、资源配套、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只有依据政策做精顶层设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课后服务多元路径,引进服务新资源;课程模式推进课后服务,构建校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师利益,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服务效能感;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创新应用课程资源提升活动品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课后服务提供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学习资源,助力课内课后一体化。文中结合趣味语文课后服务课程实践,探索平台资源在课后服务中进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资源优选、整合加工、资源活动化等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现阶段我国课后服务快速推进但实践层面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而发达国家课后服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考察美国、北欧、韩国与日本课后服务实践基础上,课后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动态模式、确保平等的社会福利模式、重塑学校公信力的教育模式以及福祉与教育综合推进模式四类,各模式在供需关系、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内容与效果、质量评估方面分别呈现出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课后服务进行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功能,分类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搭建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家校社多方联动;设置多样化活动,推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化;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课后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课后看护、作业辅导开始走向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化发展之路。当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课程化”不是指学科课程的“结构化”,也不是指“学科化”,而是指以生为本,通过活动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需求。以深圳市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我国“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强调课程综合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这种课程理念的实施,要求教育工作反思以往过分重视甄别与选拔作用的评价方式,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和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小学美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展开丰富多元的教育,课后服务应运而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和补充。开展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美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也为部分家长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人照顾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制定课后服务规划,明确课后服务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出发,阐述了小学美术课后服务的美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培智教育学校构建了从学前教育至成人职业教育的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包括三大类:功能性课程。辅助课程活动和专业服务,充分体现了医教结合思想。三类课依教育阶段及学生障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较大的灵活性。新加坡培智学校的课程体系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培智教育改革,特别是《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推行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芬兰教育领先国际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其课后服务也独具特色,在该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芬兰的课后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学校、社区、服务机构多方共同协作的综合性服务网络。同时,既保有基础教育中平等包容的教育理念,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需求为主、专业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多重特点。其类型包括以课后活动、兴趣俱乐部为主的日常校外服务,也包括类型多样的假日服务。自主多样的课后服务旨在满足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求,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落地是坚持以生为本、发展为先、个性突出的有力举措。目前,武汉市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理念保守,学生个性发展意识不强;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来源有限,学科结构较为单一;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服务质量不高。为解决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供需矛盾,提出“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进路:加强交流,共享个性发展的课后延时服务理念;多元供给,共建专业互补的课后延时服务团队;对接需求,共创丰富多元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20.
杨孝光 《考试周刊》2024,(20):122-127
为了解决初中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迟这一矛盾,学校纷纷延长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相融合的举措,在课后服务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课程与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文章即对此展开综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价值,研究了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基本形式,调查分析了现状与问题,探讨了促进课后服务与初中体育兴趣课程融合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