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党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青年健康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理想信念培塑,关系到党的生命力、战斗力以及党的事业发展,目前高校党课存在师资力量体系不完整、教学形式多样性不足、教育长效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构建三个协同机制,即挖掘校内校外资源,形成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特色党课教育体系,形成模式协同育人机制;重视学习效果评价考核,形成制度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升高校党课与德育协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教育理念,重视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德育目标。这一模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德育体系。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协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计划。这种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辟了有效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导向性需求和回归高校立德树人本位的应有之义。当前高校存在协同育人的整体观念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待加强、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健全等现实困境。只有注重“校内各部门之间”“校内主体间”“校内主体与校外主体之间”的协同,保证协同育人的整体有效性,全面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达到协同育人产生的效果能够整体优于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现如今的德育同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有一定的创新,也是在传统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就应当注重纵横、上下等多方面的同步一体化,在此意义上实现多角度兼顾。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就需要建立德育评价体系,使家校社的协同教育更加实事求是,在此过程中找准定位,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诚信思想的深刻内涵、历史演进、深远影响及伟大意义,并提出如果将古代诚信资源与现代生活结合培养青少年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有着丰富的诚信资源,但现在却存在着普遍的诚信缺失现象。本文系统阐述了儒家诚信思想的深刻内涵、历史演进、深远影响及伟大意义,并论述了如何将诚信资源与现代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以培养青少年的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成为主流,职业本科院校承担起体现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艰巨任务。制造业转型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在层次逻辑上需要转变思维与方向、明确协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鉴于职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不完善、与产业匹配度不够、创新融合度不高、评价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结合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提出健全明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四个双向”协同育人模式和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环境育人是理论界,尤其是道德教育领域的恒久话题。道德、品德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教育手段效率低下。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德育手段的弊端使得道德教育事倍功半。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看,环境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德育不同于知识性的学科教育,应遵循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创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熏陶,全面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环境育人的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能使整个大学的学术氛围、人际关系氛围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了儒家道德思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格修养与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的传承关系,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及结合点对于今天德育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校家社各负其责并彼此支持配合,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着目标分散化、功能定位模糊和机制建构松散问题。为了建构高质量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支持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尊重主体间差异,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基本前提;求同中互补,让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更加顺畅;兼顾多方利益,发展更有认同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片面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德育教育资源,不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原则,优秀传统文化都为今天的高职德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高职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其中蕴涵的伦理和人文...  相似文献   

14.
德育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设优良的德育环境尤其重要。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应该发挥学校德育环境的主导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努力优化、净化、美化学生的活动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片明净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16.
家校社协同构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链条”。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定位在于以行动回归教育原点,促进人的生存与完善;强化教育的情境性,拓展和丰富教育空间;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纾解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体思想认知偏差化、资源实践活动薄弱化、组织保障机制滞后化、主体胜任能力欠佳化的现实困境,形成确立目标一致理念机制、搭建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和完善主体胜任力机制的参考路径,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7.
协同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路径,这是由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多领域性决定的.为此,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全面分析二者内在共性,把握机制构建逻辑基础,正确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内涵的辩证统一和功能互补,找出推动此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