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2011-2012年福州市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校园流行语存在的现状,考察使用情况及其对小学生的影响,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寻小学校园流行语的教育价值.小学校园流行语有其鲜明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借以引导小学生恰当使用,促进人际交流和个性表达,保持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树立校园流行语的欣赏与批判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小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焕发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人们空前活跃的经济文化生活促使许多网络流行语不断地、大量地涌现,并通过网络、影视等渠道进入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受其深刻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规范引导小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通过互联网逐步推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交际之中。小学生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更将其应用在了语文写作中。由于日记常作为纸质的家庭作业或假期作业,许多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批改评价,绝大部分学生在日记写作中“放飞自我”,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笔者发现,网络流行语在小学生日记写作中存在行文风格口语化、词汇选择随意化、语句表达不规范、内容立意庸俗化的现状,对其进行探究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明确使用场合、词汇替换比较、反复修改锤炼以及重视美育,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于网络空间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实时性、短暂性、丰富性的特点。在网络语境下,新奇丰富的网络流行语涌现并在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契合了表达的需要。但是,网络流行语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发展和文化认同等语文素养产生了负面影响。网络流行语是把双刃剑,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规避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不利影响,营造健康文明的话语氛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但对流行语概念的认识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在对流行语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时尚性、创新性、模因性、草根性和游戏性等特点,并就流行语的流行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种。本文对网络流行语"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来龙去脉作了简要梳理,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分析。一是语言学视角,主要包括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二是心理学视角,分析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三是论证了"显—隐—显"理论的现实性。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我们应该任其"自生自灭"。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对车贴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根据流行语与车贴语的关系,可将车贴语分为三大类:与流行语无关的车贴警示语;完全拷贝流行语的车贴语;对流行语再加工创造的车贴语.通过对后两类车贴语的探讨和分析,得出了流行语对车贴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魏瑞华 《考试周刊》2012,(59):24-25
流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反映一定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特征。流行语自20世纪80年代始受到我国语言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者对流行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流行语的收集上,出版了数种多学科集合性或单科分立性的流行语词典,也有学者从修辞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流行语的特征。本文从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和语法意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对流行语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行语的大量涌现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流行语的分类和来源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从社会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对流行语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流行语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传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论述。首先归纳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平台的创新性;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精炼性。其次从传播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一是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二是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最后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及传播效应的两面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大一新生在近几年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性别及生源地差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检验“女性在新语言形式使用中起着引领作用”这一在国外广为接受的观点。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女性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男性;流行时间较短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性别差异大于流行时间已较长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城市的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年度流行语最能反映当年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当代大学生对"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的了解情况。整体上,大学生对流行语还算比较熟悉,但有些类型的差异,从人群特征来看,男生、大四学生、艺术类学生对流行语相对更熟悉一点;从流行语涉及的领域来看,大学生最熟悉的流行语是环保类、综合类、体育类、社会生活类、灾害类,最不熟悉的是科技类、国际时政类、经济类、国内时政类。  相似文献   

15.
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思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的语言折射。通过对河北北方学院121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校园流行语主要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同学之间流行语的经常使用产生了比较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时政类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高涨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部分常用流行词语的使用反映出学生的模仿心理和心理亚健康状态。对校园流行语的分析和把握,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为他们的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对高校学生的价值现及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双重的影响。基于高校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培养的角度来看,对流行语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流行语的规范应有参照的标准。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大的社会环境、高校教育以及高校学生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今天,你偷了吗?”是时下不少小学生挂在嘴边的流行语。究竟是“偷”什么让他们这么公然且兴致勃勃地讨论呢?这便是盛行的网络虚拟游戏——“偷菜”。据去年8月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全国目前共有3.38亿网民,其中小学生达到1亿多人。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网络流行语普遍低俗浅白,人们坦然使用不以为耻。抚今追昔,汉语言的退步不言自明,故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行改良。可引入典故,增添流行语的内涵美;引入对偶,助力流行语的形式美;引入声律,提升流行语的音韵美。最终目的是挽救时弊,让音义俱佳的词语鲜活于大家的口中、笔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进行解读。一是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传播媒介视角分析其与网络流行语的密切关系及产生的影响;二是从传播主体视角分析传播主体的广泛性特征及"娱乐精神";三是从传播效果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的受众特征及传播效果的两面性,以期能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高校流行语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调节情绪的途径。高校流行语的主要特色包括幽默、宣泄情绪、追求时尚、张扬个性,本文也主要从这四个主要特色来对高校流行语进行分析,并且也举出了能够代表本时代的一些高校流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