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价值的判断与评定,是对学者学术成果的水平和贡献的反映。然而当下的学术评价正在走向重数轻质的误区并逐步异化为期刊评价,这种以期刊数量或等级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行政力量的干涉而顽强存在着,造成了假期刊的滋生、巨额版面费的产生、学术泡沫等一些学术腐败行为的出现,这严重污染了我国的学术环境,对此应当树立理性的学术评价理念来优化我国的大学学术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在诸多方面出现了异化,比如,量化评价方法与同行评议方法的关系倒置,评价产生的效果与评价的初衷相违背.其深层次的社会学根源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的扩展以及现代文化悲剧的愈演愈烈.因此,在理论上,学术评价制度的异化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前途,积极的前途是指异化的学术评价制度被扬弃,消极的前途是指学术评价制度继续朝着铁笼和悲剧的方向发展.学术评价制度异化的扬弃不是短期内所能实现的,而且还极有可能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但是,不论是哪种可能性,我们在实践中仍然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弱化异化的影响,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保障教师职业安全以及实行学术代表作制度是其中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我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异化已经成为高校学术研究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术道德失范、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为尽可能地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给高校学术带来虚假繁荣,理论界已经对高校学术异化问题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如果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学术异化的发展和表现进行明确和界定,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校学术异化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学术生态视角为切入点,从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不端的常态化、学术成果的产业化、学术权利的弱势化以及学术生态的无序化等五个维度对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剖析。随后,从研究生学术生态伦理规范机制的构建、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生学术创新心理调适机制的构建以及研究生学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治理路径进行重组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复杂,时有发生,其高度隐蔽性、易于扩张性和多样化的现实形态已超越了传统单向度的高校治理的效用范围。协同治理提倡的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目标认同、治理系统协同是指导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失、协同的联合惩戒机制缺失、崇实的科学家精神缺失。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应推进高校科研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协同治理信息平台,营造高校科研诚信协同教育氛围,从而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起到有效预防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一个兼有公权与私权的非营利性组织,是现代化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权力主体。既有研究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合宪、合法、合理方面的探讨较多,而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逻辑、权力主体、失范原因等分析不够,对其治理方法的探讨不够。文章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校规章制定权及其异化的原因,并以学生管理制度为例,提出了高校规章制定权失范治理的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8.
囿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高校学术权力异化突出表现为:权力主体个人化、价值追求利益化、学术组织官僚化和运作机制同盟化。规制学术权力的异化,必须坚持将规则制度化、分权机制、程序控制和学术伦理建设四者有机结合方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9,(6):62-66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高校师生,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功能异化的成因。在回归评价本质功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回归教学评价连续、循环范式、回归师生一体的评价形式,回归体育教学评价手段独特性、多样性。同时提出构建"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档案评价"模式,定量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专业化、多元化,加强专家、学生、教师的评价沟通等改革手段。  相似文献   

10.
学术评价是学术同仁立足相应学科要求,凭借精深的学术素养、宽阔的学术视野、高尚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研究不足以及学术伦理等进行的学术评判。学术评价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点:由学术同行所开展的评价;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所开展的评价;对学术活动或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所开展的评价;依靠评价者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良知所开展的评价;以推进学术创新和学术繁荣为根本价值追求所开展的评价。当下国内学术权力的扭曲和异化可以概括为八种形式:工分式评价、应付式评价、吹捧式评价、自说自话式评价、压制式评价、一刀切式评价、外在式评价以及身份式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相应学术成果或学术活动的学术评判,肯定高水平学术成果或学术活动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激发学者发奋探究的学术激情和志趣,促进学术活动高质量开展和学术事业蓬勃兴旺。实现学术评价的根本价值追求,回归学术评价本真,必须为其创造社会条件,重塑学术评价的健康环境: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各自边界,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首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增强学者自律意识,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内在保证;注重学术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重要的规范支撑。  相似文献   

11.
学术异化是指学术对其本真目标与守则的偏离,它会导致现代大学发展的危机。学术异化表现在学术活动的目的、过程与结果等多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权力干预、利益驱使和制度缺陷等外在因素所引发的。大学要消解学术异化,回归真学术,最关键的是去除学术行政化,不唯学术GDP为上,建立起系统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治理变革。通过治理,意在更好地实现高校应有的价值与功能。除了教学与科研,学术创业的引入为高校增添了新的使命,并被寄予厚望。但是在高校学术创业过程中存在目标、政策、产出与合作等瓶颈,制约了其发展。在高校治理的背景下,学术创业是嵌入式的,是与治理一脉相承的。在高校治理过程中,通过章程设定、资本积累、权力变革和文化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术创业。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科研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高校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学术评价又是提高高校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探讨国外高校学术评价对健全与完善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治理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已成蔓延之势,加强其治理对于高校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德治国”理念的贯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治理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法规基础建设,加强学术道德自律,弘扬科学精神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氛围;建立科学与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建立专门与公平化的学术评价机构,学术监督要严密与可操作化以加强学术评价与监管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学术共同体是以教师(含研究生)合作为基础,旨在研讨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的无行政级别与权力的学术组织.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对高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及高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亟待管理层面的变革.文章从理念、文化观、途径、方式四个方面对治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术共同体管理的适切性做了概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通过我国现行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效果与目标的冲突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改进对策,一是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二是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体系,三是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人才评价是做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天津大学采用同行专家评议(定性)与信息计量学评价(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copus数据库作为科研成果统计源,进行学术论文成果的评价分析,研究将学科发丈被引统计基准线、h(w)-M和h(w)-e基准图应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人事工作,以较客观地对人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知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知识的价值因此不再局限于纯学术研究本身,而必须承载着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所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科研创新的社会价值及公众诉求决定了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也决定了非学术影响评价的不可或缺,这是高校科研必须面对的新趋势。因此,对非学术影响评价的内涵、特征、相关因素及作用进行研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术评价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因量化评价方法、惩戒机制不够完善、学术规范未能有效遵守而需要完善.在借鉴英美国家学术评价制度基础上,提出建立学术问责制、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评价组织体系、改进学术评价的方法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对学术评价的认知和希冀,深刻剖析了当下我国高校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的五大弊端,即学术评价的严重功利化取向、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倾向、学术评价规则渐行脱离学术标准、学术评价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术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等,以期为我国即将展开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