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到法国访问,拜访过一些出版社,比如伽利玛、拉鲁思、塞伊.开始对这些出版社的情况并不了解.有次我说自己所在的出版社是家老社,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对方不动声色地说,我们也有200年的历史.我一听十分尴尬.为了不致再出现这种局面,以后每去一家,都要请当地朋友先详细介绍有关情况.当时我就想,应该有人编一本这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2.
正谈当下:我的作品没有过时陈佩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我一部没看易立竞:现在好像电视上有一个节目叫《笑傲江湖》,好像这类型的节目也邀请过您做评委?陈佩斯:可能吧,但是没时间,那个时候我们正好给年轻人们排戏呢,我们的工作也都安排好了。我要是自己去参加这个秀那个秀,把这些孩子就闪到这儿了。我要把他们推上舞台,每周末演出两场,然后让他们自食其力,能自己养自己,这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4.
同样是过年过节,同样是旅行探家,走亲访友,新闻工作者与其他职业人的最大不同恐怕在于他们时时紧绷的新闻敏感,时时在睁大的观察的眼睛,和时时善于感悟、体会的心灵。新闻工作很难说八小时内与外的分界,所以才有了各媒体展现出的每次年节过后采编人员从四面八方带回的精彩策划、思想,作品以及其他。本期《中国记者》就请一些媒体人谈谈自己以往的和要过的年节。  相似文献   

5.
知识性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社会生活等内容,都请一些专家学者撰稿,如原<新中华>杂志的编辑倪文宙先生等.文艺方面的作者,主要是学生中的党员和进步青年,有金如霆,笔名为柯群、陈新华、袁鹰、石琪、欧阳芙子等.我自己用歌青春、王淑俊的笔名写过诗<毕业行>和短论<逃避与等待>,分别刊于第3期和第4期.  相似文献   

6.
有一年的年休假,是在家里度过的。本来也打算出去旅行的,不知怎么的,就蹉跎下来了。假也请好了,那么,就休息吧。 睡到自然醒的早晨,有点不可置信。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神经,突然,没来由的放松了。非年非节,我就成闲人了,顿觉好奢侈。我决定,要好好善待自己这非同寻常的自由状态。两周的时间,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满足。我比平时迟一点起床,天气晴朗的时候,会好好地晾晒被褥枕头以及鞋子,  相似文献   

7.
周水欣 《出版参考》2011,(10):48-48
有一年的年休假,是在家里度过的。本来也打算出去旅行的,不知怎么的,就蹉跎下来了。假也请好了,那么,就休息吧。 睡到自然醒的早晨,有点不可置信。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神经,突然,没来由的放松了。非年非节,我就成闲人了,顿觉好奢侈。我决定,要好好善待自己这非同寻常的自由状态。两周的时间,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满足。我比平时迟一点起床,天气晴朗的时候,会好好地晾晒被褥枕头以及鞋子,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有时就差这么一点点火候,只要思路再灵活一些、方法再得当一些,危机可能会转化为良机,从而使自己反败为胜。人的一生,谁也逃不开困难、厄运,机械、愚拙的人看不到出路,而聪明的人会换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将困难变成机遇。  相似文献   

9.
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常年奔波在采访报道一线的记者来说,恐怕更有切身感受。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询问奋战在一线的同行们,是否遇到过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或困难,如果有,是否想到过找记协或有关组织寻求帮助;作为一名普通记者,对记协这样的行业组织有什么希冀;并请他们对目前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和个人在进行正常工作或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遇到麻烦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下面就将他们的回复刊登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我去过许多庙宇寺院神圣之地,目睹了无数善男信女在香烟缭绕中虔诚地跪在人类自己塑造的偶像面前。我甚至在泰山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登山还愿。她们放弃现代化的电缆吊车不坐而步履艰难地沿着十八盘向南天门、玉皇顶攀登。并且每上一节台阶都虔诚地叩下头去。据说不这样做,坐电缆吊车上去神就不灵验了。这使我感到非常不安,并深深地思考着人类文化的价值悖谬。  相似文献   

11.
独自在家     
曾问过一位同学,她的理想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当老板呗!能赚好多钱!”我愕然无语。又曾问过一位朋友A同样的问题。回答同样令人心痛。但我终于不能看着朋友的爱国之心就这样泯然,忍不住问:“难道你不想为祖国付出吗?”A愣住了,目光中是苦涩和无奈。A说:“毕竟,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让我自己的理想化为灰烬。”我无言以对,我感到我的心隐隐作痛,在滴血。 的确,现实中的不少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和金钱,已对祖国的前途置若罔闻。在他们思想中,已没有了生存的真正价值。他们所向往的,却是一些生命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进入1984年6月 ,82岁的彭真委员长脑海里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 :自己入党61年了 ,再过几天就是党的63岁生日 ,如何庆祝党的这个生日呢?他昼思夜想的是 ,如何使这年的“七·一”过得更有意义。“到天津去 ,和我当年一些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工人、老战友们促膝谈心 ,听听他们对国内外一些问题的看法 ,征求一下他们对党和国家一些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如果能听到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批评意见那就更好。”当彭真老人把这些想法告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几十年的老伴张洁清时 ,张洁清坚决支持老伴的想法。就这样 ,彭真委员长…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些同志对如何提炼新闻主题的问题发表了不少意见,读之获益不小。这里,我想通过几次采访的经过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因为这中间我都吃过败仗,有过教训。-九六一年,我到山西省运城县采访,运城县委的同志们给我介绍了运城剧院的一些情况,听起来十分生动感人。他们说,这个剧院办得好。剧院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4.
<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自己小小的梦想都是中国梦,我也有一个梦想,从小到大,我就有一个兰台梦,我想成为一名兰台人,一名像司马迁一样的史官。十岁那年我跟着父母从乡下到了城里,住的地方就在泸州市档案局附近,每天当我路过档案局时,都会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愁眉苦脸,急急忙忙地走进档案局,  相似文献   

15.
知识性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社会生活等内容,都请一些专家学者撰稿,如原《新中华》杂志的编辑倪文宙先生等。文艺方面的作者,主要是学生中的党员和进步青年,有金如霆,笔名为柯群、陈新华、袁鹰、石琪、欧阳芙子等。我自己用歌青春、王淑俊的笔名写过诗《毕业行》和短论《逃避与等待》,分别刊于第3期和第4期。 这份刊物在上海沦陷时期地下党领导的学生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没有发表过一篇过火的“左”倾幼稚病作品。它按照我们当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到一些作者说,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对出版社很有意见。有没有不尊重作者权益的现象?的确有这种现象。特别是对那些不怎么知名的作者,这种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我就遇到过这么几件事情: 头一件,某出版社请一所学院中文系写了一部指导青年写作的书稿。作者按时交稿,出版社也认为稿件符合要求,准备出版。后来,因出版社内部调整出版任务,取消了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很明显,这本书不能出版,是出版社的责任,而不是作者的责任。出版社应对书稿妥善处理,向作者说明  相似文献   

18.
写作这些年来,给我感动和影响的编辑自然是不少的,细细想来,几乎每一个有过交道的编辑,都可以促使我写出一篇感怀系之的文章来,也曾写过这方面的文字,借晓东兄约稿的机会,就再写出他们中的一位吧.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到滇西采访,一个风景区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组织过多次笔会,一般来讲,作家写出的游记各有各的独特之处,而记者写的游记就大同小异,多是风景区提供的那些材料。   作为文艺编辑,这个问题早就碰到过。有一些记者由于职业习惯,总爱把“自己”隐藏在冷静的事实中,甚至通篇是用第三人称在那里叙述。这样的游记客观是客观了,然而只能是一些干巴巴的死材料,千篇一律是必然的。   游记要写好,一落笔就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但要用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景中的我,景是我心中的景。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只有勿忘“我”,才能写出…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在采写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道素材,如专业技术、知识、术语等,有时还涉及自然科学知识,植物生长特性等。如果自己不懂,就要向专家,行家请教,以免出现差错或闹出笑话。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有过教训。今春,我曾写了《请惩治卖假果树苗的骗子》一稿,见报后引起了风波。内容主要叙述的是:近年本地农民栽的果树,所结的果子味苦似药,人根本不能食用,使部分人蒙受了数千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