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家臣屡叛与“陪臣执国命”成因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社会政治演变过程中,本为周代贵族最低阶层的家臣在春秋后期屡叛其主,甚至执掌一国之政,构成了先秦政治史上的奇观。其叛乱按照家臣身份可以分为三类:地位一般而受私家宠爱的家臣、职司邑政的邑宰和统掌贵族家政的家宰之叛。其特点是集中于世秉周礼的鲁国,家臣屡叛除了家臣与家主个人之间恩怨外,还有各种社会历史客观原因。私家应对家臣屡叛而对传统宗法型家臣制度的革新,为战国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试析上古文学中家臣形象的历史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社会和文学角度切入分析,先秦文学中家臣形象演变的轨迹如次: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春秋中前期的家臣通常是从一而终的,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的家臣则自由选择家主;就文学角度而言,随着叙事文学的艺术技巧日益成熟,文学作品中原有的家臣角色不断地被补充、重塑,家臣形象或是性格侧面增多,或是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家臣形象因此由单纯而递进到复杂,由肤浅的外形描画而演进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西周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封建领主制到地主制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封建论者认为它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而秦统一封建论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由奴隶制的衰落走向彻底崩溃的时期,因此关于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年代界限也提出了以下的六种看法:一,战国起于公元前481年。宋代吕祖谦的《大事记》就从这年开始,杨宽先生新版《战国史》也以此年为叙事之始,周谷城先生则后推一年以公元前480年算起;二、战国起于公元前475年。司马迁《史记·  相似文献   

4.
乡绅一词在宋代即已出现,经过长久的历史沉淀和发展最终于明朝中后期乡绅作为一个阶层而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传统社会当中。乡绅阶层是封建的小农经济与我国科举制度紧密联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一特殊阶层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长期存在又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非,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封建领主制逐渐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整个社会分化、动荡激烈。经济、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不能不引起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表现在学术文化的下移,人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迄今仍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造成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对西周、春秋社会的封建领主制性质论证不足,例如“井田”的研究未有突破,作为领主政治标识的“等级君主制”未获重视,与西欧历史的比较研究亦未深入.这为诸家蜂起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年,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秩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频频发生“阵痛”,面临新教育的极大挑战。1905年,长期作为中国封建阶级选拔统治人才的手段——“科举”制走到了尽头,新学堂开始在国内广泛建立;此后,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势力的较量异常激烈;特别是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生活于俄国从极端野蛮落后的封建专制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日渐过渡的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更时期,大变更最容易带来整个社会的动荡变异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我国社会历史的一个变动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各诸侯国的阶级、阶层和土地占有制度,无不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实际已变成了虚名,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的生产关系,已在各诸侯大国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萌芽子春秋,成长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春秋时期,分封制、世卿制等传统的政治体制在列国仍然占统治地位。某些国家的政权,被几家贵族掌握着。有些家族虽然已是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但他们仍然是世卿之  相似文献   

11.
一从什么角度看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西周春秋的社会性质,是史学界多年争论未决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及和它有关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历史现象和人物等等的正确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史学界一个迫切任务.到目前为止,对西周春秋社会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一)是奴隶社会;(二)是封建社会;(三)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但封建关系确已占了主导的地位.个人认为西周春秋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奴隶制和封建制混和着,而是奴隶制社会.我之所以认为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社会,基本上是根据以下的理由,即:西周春社的史料证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开展的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中,论者往往在揭露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消极影响的同时,肯定了初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对于开始时尚是新兴的封建制的巩固,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见《中国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所谓“开始时”自然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秦王朝在内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封建专制主义对秦代社会究竟起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如何深入认识封建专制主义的史学,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试从历史和史学发展的角度,就关于封建专制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特点和作用,谈点个人的体会。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空前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汉承秦制”之后,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这  相似文献   

14.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却梦寐以求西周盛世,他向往西周领主等级制统治秩序,崇拜的是周公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他为复兴周礼而到处游说.但处在由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反映没落领主利益的孔子,自然得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重用.经过战国秦汉,地主制度稳固了,死后四百年的孔子,才被封建帝王奉为“圣贤”,成了“万世师表”.孔子为什么能从生不逢时到死后哀荣呢?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另一方面也由于孔子的主张为封建社会提供了需要的东西.孔子是继周公之后的又一个杰出的封建政治思想家.他无论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应该有重要的地位.他博学多能,好古敏求,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文化遗产,通过实践,一以贯之,成为有完整体系的学说.经过弟子们的补充和发挥,到了孟轲与荀卿,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后来韩非、李斯等又是从荀子学派里发展出来的,他们帮助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个封建地主制度,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就是从孔子学说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纵观整个人类世界,大凡经济盛世,社会繁荣都是处在一个和平环境中。只有社会安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换句话说,发展需要稳定,动荡破坏生产。政治动荡,经济发展,这本来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南朝却在动荡中经济有较快的  相似文献   

16.
分封制是造成西周后期到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和分裂割据的一个政治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废除,代之以郡县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了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毕竟根深蒂固。秦统一后,原先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代的暴政  相似文献   

17.
行会,是封建社会城市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和欧洲中世纪的各国,都曾普遍出现,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欧洲的行会制度是“第二类型的所有制” (即“工具所有制”);它的形成,标志着社会在所有制方面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而我国的行会,不仅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都一直存在,其影响还延续到近代,在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史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石渠阁会议是西汉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政治的主体是此次会议的政治背景,统一“五经同异”是石渠阁会议的直接目的。石渠阁会议之后,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谷梁春秋》取得了与《公羊春秋》并重的学术地位。因此,石渠阁会议不仅极大地扩大和加强了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经学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或称土官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民族首领统治本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一制度始于宋元,完备于明代,清代因袭沿用。土司土官制度曾广泛地实施于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这些民族地区同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方面,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般说来,其积极影响表现于初创期和完备期,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于晚期,即没落期。土司制度渊源于怀柔政策,或称“羁縻制”,是历代封建王朝推行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保甲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保甲制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历史话题,众所周知,它是国民党继承封建统治手段所建立的基层组织,是国民党政权封建法西斯化的典型表现。但仔细考究起来,它的产生、具体内容、与封建保甲制的区别、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等等,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给人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鉴于此,笔者特对此制度作了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