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某报以评论文章等形式刊出一个“广告专版”,其中一篇署名文章鼓吹“五星啤酒”给他带来创作上的好处: “我和五星啤酒再也分不开,每晚‘爬格子’感到倦怠疲惫时便饮上几杯提神。说来也真神了,喝了‘五星’之后铺笺对纸,只觉思路开阔,文如泉涌。文章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诗歌接二连三出笼……朋友们请教我写作的‘秘诀’,我要客观又自豪地说:‘五星啤酒是我的第二支笔’!”看到这里,真使人吃惊。我们知道,制作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和大米中所含的蛋白质。这些蛋  相似文献   

2.
前些时,某报以评论文章等形式刊出一个“广告专版”,其中一篇署名文章鼓吹“五星啤酒”给他带来创作上的好处:“我和五星啤酒再也分不开,每晚‘爬格子’感到倦怠疲惫时便饮上几杯提神。说来也真神了,喝了‘五星’之后铺笺对纸,只觉思路开阔,文如泉涌。文章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诗歌接二连三出笼……朋友们请教我写作的‘秘诀’,我要客观又自豪地说:‘五星啤酒是我的第二支笔’!”  相似文献   

3.
说来惭愧,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并不是我苦思冥想写出的文章,而是别人替我“代挂”的名。然而,却是这“挂名”的第一篇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爬格子”这条道路。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对一切事都感到新鲜,往往是一天投出四五篇稿件。只图数量而不求质量,到头来投出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后来,我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彻底弄清通讯、消息、报告文学与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概念,写出的文章也不急于发了。  相似文献   

4.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5.
杜渐坤出任《随笔》主编,他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点随笔类的文章。而我对于随笔类的东西偏偏十分地强调自己独到的见解,总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是完全个性化的。渐坤索稿甚紧又勤,无奈之中,便敷一篇寄去,寄出后又觉欠妥,没想到渐坤兄海量,竟能容纳。后一连发出了我的多篇这类文章,不仅使我胆大起来,而且令我由此相识众多天南海北的新朋友。最近,我重读《吕氏春秋》,又有一些新的感觉。便忍不住找出从前读时作的一些笔记,两者合在一起再看看,便看出别一种情绪,就有要把这种新感受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匡正的欲望。而刘硕良先生多次要我能给他一些“支持”。倒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与刘先生“隔行如隔山”无以沟通为愧。刘先生得知我在读《吕氏春秋》并有些“闲话”成文,特电话相约。这倒叫我有些恐惶起来。好在刘先生也是一位大度之士,能相容我的“胡说八道”,我便也只有借刘先生之名而招摇过市了。愿海内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6.
要想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话,我是相信的.但有时这样做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又使我感到困惑.不过,最近一篇稿子改短的过程,使这个困惑开始解除了.8月份,我写了一篇杂谈稿,从初稿到定稿,修改多次,还有1200多字.自己感到无法再短了,便寄给了湖北日报主编《大家谈》的张宿宗同志.9月7日,这篇稿子登出来了.一数字数,800出头,压缩了400多字.自以为无法再短,为什么编辑同志却“短”下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拿原稿和见报稿作了一番对照.对来照去,终于发现:编辑同志是在提炼主题上花了一番功夫,才使稿子短下来的.我的原稿在“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之下,分段谈了要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领导要亲自作调查、要把调研成果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步  相似文献   

7.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所以,如何保证一些重要的信息不至于被繁忙的读者漏读,是编辑组版时的一项基本功。于是,有一部分同志便在如何使版面“多突出”上下功夫。所谓“多突出”就是指一个版上有三至四条稿件能优先得到读者的青睐。然而,版面怎样才能达到“多突出”呢?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对几篇重点稿件采用刻意装饰的办法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样做,有时的确也能产生一个版突出三四篇稿件的好版面,但时间不长,就会感到办法太少和无法应付,陷于“技穷无路”的窘境。根本的出路在哪里呢?我看还得在挣脱“区序”的束缚这一思路上作文章。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我对上高中的儿子,在学业上的解惑空间日渐萎缩。数理化早在初中时就拱手相让,现在语政外也节节败退。倒是儿子,成了我“五十岁学吹打”,按弄鼠标的老师。尽管我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但这种“父为子纲”亲子关系的“颠覆”,还是会让人感到难堪。读了范敬宜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写的一篇题为《回家问问孙子》的文章,使我感触良多,释然不少。范先生在文中写道:近来和老同志开会讨论时往往会涉及当今某些新领域、新学科、新知识。有时遇到难题,一些老同志便很自然地说:“等我回家问问儿子”,或者“等我回家问问孙子”。开始听到…  相似文献   

10.
被打入地狱的和坤,一天听说阳间的某刊物刊登一篇题为《贪官之最》的文章(《泾渭》今年第3期),便以为是写他的罪行,诚惶诚恐地借来一看,立刻喜上眉梢。因为文章中大贪官的名字虽然出现了11次,皆为“和坤”,与他名字中的“坤”有别,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去找包拯。见了包拯说:“包大人刚直不阿,办案公道,家喻户晓。世人都说我是大贪官,弄得我臭名远扬,使我蒙受了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11.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拟好了,文章成一半”。这话是颇有道理的。然而真正使自己的“眼睛”能够达到传神,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却要下不少苦功夫,对此我有着独特的感受。记得三年前,我当团队报道员时,一次,我写了一篇自认为内容不错的稿子,却无论如何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一个确切的标题,便随便拟了一个标题匆匆寄报社,过后几个月毫无动静。新闻干事知道后,仔细的看了看,把我的标题给“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鲜、活泼而又耐人寻味的标题。发出不到两周,报纸上便原文照发了。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标题的重要,并…  相似文献   

13.
忽然想到     
我是一个审读书稿的编辑人员,编了这么一些年的书,便生出一种“怪癖”——每每编务之余,往往若有所思。某些“所思”,自然就变成了文章。现在,我就又开始在“所思”中写这一篇文字了。先提两问:  相似文献   

14.
近日,看到几份新闻写作刊物上数篇有关讨论“一稿多投”的文章,多对“一稿多投”持批评态度;有的刊物上还配以漫画,用铅笔线条勾画出一稿多投者的“反面”形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篇获奖稿件,它却是由于“一稿多投”才得以发表、得以获奖的。那是在去年元月,我以三个老职工退休后受聘、“超负荷”干活挣钱以至病累身亡为题材,写了篇题为《为谁辛苦为谁忙——三位退休受聘匆匆谢世的老人追思》的通讯,自以为还有点新意,便兴冲冲地送到西安晚报社。不料一位老编辑审阅后当即表态:此稿不能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报发表一篇言论,左等右等不见稿费,一个月后从该报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该报总编的评论集,一本是该报记者的通讯集。一看两本书的订价,合起来是八九块钱,这正好是我那篇言论的稿酬了。心想,一篇言论能换回两本书,倒也不赖。于是拿起便拜读起来,可是读着读着,就有些感到不对劲了。请看那一本评论集,打开目录,满眼尽是这样的标题:“团结奋进”、“龙腾虎跃、深化改革”、“安定团结、改革发展”、“团结稳定、面向未来”、“增强团结、  相似文献   

16.
我在基层搞文书工作,因工作关系,养成了业余写作的习惯。隔三见五,有“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大伙都叫我“豆腐块”。可我觉得,作为业余爱好,我喜欢做“豆腐”生意。翻阅剪贴本上那一篇又一篇小文章,我的“经营”状况便一览无余。那大块的、小块的、条型的、句型的。不就是“豆腐块”、“豆腐条”、“豆腐丝”、“豆腐片”吗?这品种花样还真不少呢;再看看,人民日报一个“豆腐条”10元,中国青年报一个“豆腐片”5元,陕西工人报一个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向无意于给自己编辑的书籍写书评文章,但这回却要破例了,因为一接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这部书稿,就引发了我的思绪。《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名为“溯源篇”,下篇标题“鸟瞰篇”。这两篇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上篇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把握与阐说,下篇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微观透视。“溯源篇”开篇伊始,便从宏观着眼阐释文化的内蕴,申明本书所要论述的主要限于狭义文化,即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们刊登了“我与《图书馆杂志》”征文启事以后,对征文的企待正如扬州制药厂图书室陈金梅在征文一开头所表露的热切心情一样:“每当双月的下旬,我一到收发室,面对当日各种刊物,眼光总是搜寻着她——《图书馆杂志》。然后随即检出,来不及登记,即细细阅来,贪婪之情连自己也感到惊奇。”陈金梅读者搜寻的是《图书馆杂志》,而我们  相似文献   

20.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