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海萍 《青海教育》2003,(10):68-68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概率一章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两个计算概率的模型,四个基本公式等内容。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由于对问题本身和有关公式的理解不够准确,常常发生重复和遗漏计算、用错公式的情况。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我想谈以下几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金山 《考试周刊》2012,(33):52-53
教学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纷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实质。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标准主要是学生是否具备了数学素质.是否理解了数学本质,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形成了数学能力。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交流,达到我想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目的。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笔者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5.
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听众,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7.
作为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集合函数同时还是函数知识的几何表达,它包含了集合与函数两方面的数学性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集合函数教学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从介绍集合函数入手,提出了一些集合函数教学开展的策略,希望可以给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课程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及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0.
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车子诚!662201$云南省石屏县第二中学  相似文献   

11.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中,  相似文献   

12.
13.
许翠 《青海教育》2004,(9):67-67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内容和方法已应用到几乎所有的数学分支。以下就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平时的数学习题教学中时常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题量过大学生消化不了;过多提示,扼制了学生的思路;个人包办,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一味地讲解,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平铺直叙地讲解,没有悬念,缺乏激情;就题论题,忽视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作业批改方式单一,师生交流欠缺,等等。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能的教学,而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既承载了初中的数学基础,同时也为进人大学学习高等数学进行铺垫.所以高中数学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但由于高中数学学习枯燥,理性特点较强,许多学生感到望而生畏,成绩很难上去,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要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需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加强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②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③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④教师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