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语文,最难教的是习作,因为习作批改往往要占据语文老师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而且批改要求很多,除了批改时间、优良等级,还要修改学生的错别字、表达不完整的语句,写眉批、总评等,煞费心思。但批改后发下去的习作,又有多少同学会去认真看?老师批改的不足之处又有多少同学会理解?即使看了,又有几个会去动手修改呢?根据这种现状,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减轻语文老师的一些负担呢?那就是:放手让学生批改习作。这样我们才可以引导学生获取提高习作能力的"真经"。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这是不少语文老师所认可的一句话。在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上,老师的作用真的苍白无力吗?对于语文老师,上阅读公开课多的是,而上作文公开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多数在农村工作的语文老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于课本的理解与掌握上,却对习作置若罔闻,导致很多小学生也对习作提不起兴趣,对习作产生恐惧、不喜欢习作。由于老师们不重视习作,导致习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习作体现了学生们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习作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于习作并爱上习作呢?面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目前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多语文老师坐在一起,谈起批读学生作文,总是满腔怨言。总体上看,学生作文确实存在许多可圈可点的问题。但是,它毕竟还只是学生练习写出的文字啊。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却总是习惯于以吹毛求疵的心态来看学生作文,这当然会造成阅读上的疲惫。何不试试使用“集装”的方式来品读一下学生作文呢?第一步,建立学生作文批读“集装箱”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时训练学生作文时,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学生的习作一下子就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同时达到一个高度。学生习作的目的是在于通过习作达到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如果他们每次…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习作批改,学生没有获得多大的益处,老师却累得苦不堪言。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习作评价,利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使学生体验习作乐趣,档案袋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习作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作文,我想头疼的不止是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望洋兴叹",在他们眼中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习作老师"苦苦摇头",在老师眼中作品空洞索然无味。特别是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从教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无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无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又怎会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脱离苦海,我做了如下尝试。(1)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乐写,(2)日积月累———让学生"厚积"而后"薄发",(3)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取材,(4)练习评改———让学生在改中练,(5)肯定与赞赏———让学生更加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相对于阅读教学、识字教学而言,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不少老师在上语文公开课、评优课的过程中,避习作之不及,谈习作则色难。而习作恰恰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2011版语文课标中对习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当下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使之具有时代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的事。笔者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时代感提出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容忽视。语文习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且小学语文习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争取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水平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并且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标明确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提起习作教学,总有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感到茫然无助,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积累少、思维闭塞等因素,也有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方面的误区。因此,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帮助学生启发习作思维,克服习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假、套、空"的现象,倡导学生有感情、有激情地进行习作。本文将对如何构建习作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是重要的环节。习作也能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小学生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从知识积累以及心得感悟等方面突破,重视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使用序列化的训练方式,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生习作序列化主题构建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语文老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理想的习作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学生怎样才能写出富有童真童趣且能打动人的习作呢?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苦苦探寻的课题。有的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自己的顿悟,有的老师却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讲的,是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头痛,甚至有些学生不愿触及的问题——习作(以往我们称作文)。习作既然这样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为什么从中年级以后,语文课本中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习作训练呢?这不是强人所  相似文献   

13.
李小菊 《广西教育》2012,(33):44-45
目前,学生习作水平并不容乐观,还是存在学生害怕写作文,老师害怕上作文指导课的问题。许多语文老师弄不清语文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没能很好地把语文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语文老师对年段作文目标不明确,随意提高习作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师生都害怕习作,作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习作观点由"老师要我写"转变为"老师我要写",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有许多语文老师都在抱怨作文教学难,学生埋怨习作难。这是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往往只见“文”,不见“人”,在指导时“人”与“文”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上来,习作指导必须与儿童同行,与生活融合,与生命融合,在融合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彭民勇 《教师》2014,(7):77-78
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习作课却是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因为学生在习作课上"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几百字的习作练习,便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呢?湖南的张蕾老师,在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这次"送培上门"活动中,上的习作指导课《快乐传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且又便于操作的范本。一场快乐传递,张老师春风化雨般地将习作练习与指导的方法,悄无声息地传给了学生和在场的听课老师。学生和我们听课老师都在快乐的游戏中,深  相似文献   

17.
谈文色变是当下大部分小学生共有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语文老师应在学生习作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积累生活——让他们有米可炊,同时带领学生广泛阅读书籍,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让他们有米善炊。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提起习作教学,总是有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感到茫然无助。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积累少、思维闭塞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在习作课堂教学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高亮 《考试周刊》2014,(49):57-58
<正>中学教学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受、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会通过习作表达思想、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中学生普遍对习作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套路老旧,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简单讲授、学生四十分钟的认真听  相似文献   

20.
钱尧钟 《文教资料》2005,(31):91-92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写——老师改”,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造成学生习作依赖性强,自主习作能力不够的状况,以致学生的习作说假话,写套话的很多,写实事说真话的很少。与新课程标准“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相差甚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多变的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途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